春節前后,一條“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帖文成為網絡口水的熱點,江西無辜“躺著中槍”。2月20日,記者從網絡部門獲悉,“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從頭至尾均為虛假內容。自稱“上海女孩”的發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為人婦的母親,她春節前壓根沒來過江西;而其后發帖回應的“江西男友”,只是話題的碰瓷者,與發帖者素不相識。(2月21日 中國江西網)
作為一名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研究者,初看“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帖子,就覺得其真實性需要懷疑。一方面,帖子本身充滿著撩動公眾情緒,加劇群體對立的標簽,一個心態平和、觀察全面,或者不懂傳播規律,不另有企圖的表達者不會作出這樣的刻意表述;另一方面,帖子的內容缺少基本的細節真實,那些能夠支撐事實的要素皆以模糊的面目出現,所謂真相根本無法驗證。即便,隨后有江西男友及時回應,但回應的邏輯與上海女發帖的邏輯一樣——不是想澄清事實,或表達看法,而是以深層存在的社會問題為基礎,火上澆油、煽風點火,旨在制造輿論的混亂和對立。
本來,漏洞百出、目的不純的帖子,不該成為傳播的重點。遺憾的是,有些傳統媒體在報道此新聞時,更多以外部圍觀的姿態進行審視,把帖子的內容當成是確實存在的事實,并以此為依據發表捍衛自己原本立場的觀點。雖然,傳統媒體所談論的問題確實存在,這也是網貼能夠引起公眾關注的根本原因;但是,傳統媒體的報道畢竟不是網友的自由發言,在進行任何嚴肅討論之前,傳統媒體都必須保證事實的真實、準確。如果放棄了對事實真相的追問、調查和還原,傳統媒體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己的職責。即便,其所謂的發言看似深刻,這種深刻也將因為偏聽偏信而喪失其公允的立場,或者凸顯出其輕浮的一面。有人會懷疑,這種發言只是固化已有認知而已。
當然,對于自媒體的使用者來說,人們原本就可能不在乎事實的真相是什么。在自媒體的表達中,人們需要是狂歡的話題和吐槽的機會。所以,無論是傳統媒體的報道,還是網絡上的發言,人們有時在意的不是其真假,而是它能否成為一次話題狂歡的對象和由頭——它應該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它應該是刺激性的,人們可以通過站隊表達自己的偏執;它也應該是沉重的,話題背后的社會問題讓人不得不正視,并產生共鳴。于是,在舉重若輕或舉輕若重的發泄、調侃、嘲諷中,一個全民吐槽的話題出現了。
這種話題的狂歡在自媒體表達中越來越普遍,就像鵝與鵝的吻別,狗與狗的告別,都可以引起輿論的狂歡一樣。人們喜歡用這些表層的、標簽化的、碎片化的東西表達自我。好像,除此之外,便沒有什么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表達內心的情感。這與自媒體的媒介屬性有關,自媒體本來就不適合表達深度的東西,自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社交媒體,當人們把自媒體當成是滿足表達權的工具,表現自我的載體時,缺少深度話題表述能力和機會的人們,就可能把表達當成表演,把吐槽當成表達。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自媒體陷入一種狂歡的癡迷中,傳統媒體的報道通常只有兩種功能:成為吐槽對象,或為吐槽添加輔材。
自媒體的發展、發達豐富了人們表達的機會和方式,在自媒體上吐槽也是自媒體表達的一種形態。問題是,當自媒體表達癡迷于話題狂歡,自媒體輿論淪為炒作道具,自媒體站隊割裂了群體立場時,自媒體狂歡中的浮躁、迷失也就隨之浮出水面,需要警惕。所謂浮躁,是對表達權的濫用,以缺少深度的吐槽代替嚴肅的公共話題討論;所謂迷失,是對議題的模糊,那些真正的議題被忽視或回避,一些無聊的話題成為自媒體熱衷的焦點。誠然,自媒體話題狂歡不至于帶來輿論生態的惡化,但必須看到的是,陷入自媒體狂歡中的公眾,其身上的浮躁和迷失必然延續到現實生活,現實輿論中。這一點不得不重視、審視。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