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全國收費公路虧損1571.1億元。上周,這個數據一經公布,就激起驚嘆聲一片。
6月30日,交通運輸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度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3916億元,支出5487.1億元,收支缺口1571.1億元,比2013年翻了約2.4倍。
“借款修路、收費還貸。”這樣的標語在高速公路收費口并不鮮見,收費公路支出的大頭,也正是還本付息。公告顯示,2014年度這個數字為4207.7億元,占收費公路總支出的76.7%,本息各一半左右;與2013年相比,僅還本付息支出就增加了1000多億元,其中償還本金增加了近700億元。剩下的支出,包括養護經費、運營管理、稅費等。
其實,虧損也好盈利也罷,人們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是擔心有關部門因此延長收費公路的收費期。而這也并非杞人憂天。去年底,山東交通部門就宣布,對到期的15條高速公路繼續收費,為的是要償還銀行貸款。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助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建設和維護也需要長期和持續的巨額資金投入。在資金嚴重短缺的情形下,中國選擇了收費公路的方式,較短時間內解決了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于是,中國在快速成為世界上擁有高速路網最多的國家的同時,也成為收費公路里程最長的國家。
在中國的收費公路中,分“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按照有關規定,前者收費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年,后者的最長期限為25年。如今,最受詬病的是,在利益驅使下,一些高收益的“政府還貸公路”,運營一段時間后,通過經營權的讓渡,變臉為“經營性公路”。而獲得經營權的公司,本著最大限度獲取利益的本能,對于“何時還清貸款”,能躲則躲,能拖就拖。
而在“政府還貸公路”里,不少地方執行了“統貸統還”的政策。即若有一條公路沒有還清貸款,其他公路將繼續收費,拿“老路”的收費來補貼“新路”。比如山東延期收費祭出的就是這桿大旗,稱“貸款沒還清,還有巨額的養護費”。
除此之外,盡管交通運輸部稱,目前收費公路債務風險仍處于總體可控狀態,但對于收費公路的建設,一直有人擔憂“超前”和“過剩”。有媒體分析了2010年到2014年收費公路主體,即高速公路的情況,認為總里程從7.36萬公里增加到10.67萬公里,增長了45%,支出相應增長了94%,但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只增長了37%,通行費收入增速慢于高速公路里程,因此一些高速公路處于“吃不飽”的狀況。事實上,在某些地區,高速公路確實已經相對過剩。
對于未來,交通運輸部提出了構建“兩個公路體系”的總體思路,即以普通公路為主的非收費公路體系和以高速公路為主的收費公路體系,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的資金保障采取“收稅”與“收費”并行的方式,實現“用路者付費、差別化負擔”。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一個報告提出不同的看法:公路是“混合物品性質的公用事業”,應按照一個公路體系的思路來調整、改革公路收費的管理體制和相關政策;收費公路的理想狀態是“政府還貸公路”;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稅改費”的原則,應將收費公路的養護資金也折算計入燃油附加稅,在建設經費的貸款全部收回后,不再另行收取通行費。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