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在空間上已初顯分布格局。比如,節能環保產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華北地區等,新能源產業主要集中在東、中、西部條件適宜的大部分地區,等等。這種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地域的自然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技術、人才等先天條件,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大型國有企業或領軍企業的戰略決策和投資取向。哪些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好,人才、技術、資金的優勢顯著,哪些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程度就高;哪些地區大型國企的投資力度大,投入的生產要素多,哪些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就充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就好。
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央、地方以及大型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專項的逐步實施,這種空間布局或相對穩態將被漸次打破。因此,必須跟蹤這種布局的動態演化,關注布局過程所表現出來產業集聚特征,科學有序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大布局。
第一,在政府主導下,統籌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行動,避免重復建設和產業資源的過度集中。自《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出臺以來,各省區市為促進地域經濟增長,紛紛依據國家規劃,結合實際確定本地區的重點發展產業。然而,也出現了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過高目標,新興產業規模過度擴張的情況。這種受規模經濟及地域利益內在要求的驅動而組織的產業活動,必然引發不同層級、不同程度產業資源的集聚和集中。顯然,快速的產業集聚和集聚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容易導致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當產業資源集聚超過合理限度時,規模效益就可能遞減,生產效率就可能下降。國家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充分保障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充分保障地域經濟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充分保障企業的最大生產效率。現代產業發展的歷史深刻表明,產業的空間布局過程總是先在某一地域集聚,而后再向其他地域擴展,初級階段通常表現為集中發展的發展形態,高級階段則表現出縮小地域間經濟差距的整面發展形態。任何時候,生產效率和可持續協調發展都是產業布局所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在全國一盤棋的思路下,宏觀統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布局,保證產業布局的最大利益和最優結構。
第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適時轉移,形成錯層、錯位的非均衡發展格局,避免產業同構。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地區的一些企業一般會依據區域比較優勢,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資源轉移到其他區域,形成一個或多個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移動的狀態。產業轉移決定著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影響著地域經濟結構和地域間經濟關系的優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現有布局,是我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的自然體現。但是,產品的市場需求結構是變化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也會發生變動,固化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滯經濟發展。因而,必須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過程中考慮未來的市場變化和經濟格局變化,注意適度的產業轉移,保持空間布局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此外,還要規范大型國企的投資活動,鼓勵民企參與競爭布局,避免戰略性新興產業潛在的產能過剩。要建立配套的約束政策,設置嚴格的市場準入門檻。特別是對新興產業的生產基地或園區,要確定標準,穩步推進。要尊重市場規律,規避市場風險,警惕新興產業項目在不同地區的重復建設,防止新興產業生產資源的過度投入和浪費,有效避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潛在的產能過剩。
總之,產業級差、產業利益差、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市場競爭環境等是產業轉移的一些基礎條件或動力因素。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適時轉移,需要政府通過激勵和補貼形式,或者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引導,主導生產資源的有序移動。要在全國一盤棋的框架下,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做好產業投資的前期規劃,加強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地區的重點突破領域;要立足企業核心優勢,差異布局、錯位發展;要通過資源互補、市場細分、目標定位,科學甄別和確定各地區的優先發展產業,有效避免產業同構,形成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空間上的科學大布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李金華)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