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熟不做”到“不酷不做”,創新思維尤顯可貴。只有創新出別人沒有的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我們才能擺脫舊有發展模式的困擾,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并最終吃到甘蔗最甜的那一段
前不久的一次創新論壇上,一位60后過來人與90后創業者的對話耐人尋味。
60后介紹成功經驗時總結了四個字:不熟不做。而90后談創業理念時也說了四個字:不酷不做。
60后的“不熟不做”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創業要選擇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二是要選擇有成功先例的領域。而90后創業者闡述“不酷不做”時卻針鋒相對:已有的成熟商業模式,特別是外國人認可的,比如淘寶這種模式,我們不做。我們要做的就是大家看不到、外國人看不懂的事情。過去,大家常常跟著外國人走,今后我們要讓外國人跟著我們走。
從“不熟不做”到“不酷不做”,反映出兩代人文化和性格的差異。這位90后創業者的豪言壯語,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未來中國的希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在追趕過程中,也涌現出如張瑞敏、柳傳志和馬云、馬化騰等一批杰出的企業家。這幾代企業家通過艱苦的創業和創新,在不斷提升中國經濟坐標的同時,也為后來人留下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所謂“不熟不做”,可能正是這幾代人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
無論30歲的海爾還是10歲的阿里巴巴,他們的成功都符合這一定律。冰箱是國外成熟的產品,電商也是國外成熟的商業模式,海爾和阿里巴巴要做的就是引進這些成熟的產品和商業模式,通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實現在中國的快速發展。
在跟跑階段,這種發展思路無疑是正確和高效的。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會讓我們拿來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快速上規模,因此很容易快速做大。而另起爐灶,非要去研發自己獨特的產品和模式,我們付不起時間成本,可能也缺乏科技實力。
但是,要實現超越并最終領跑,就必須由大變強。模仿雖然容易做大,但大不一定就強。缺乏原創的核心技術,我們就會永遠停留在低端。靠拼資源去參與全球競爭,這必然會讓我們付出最終無法承受的代價。
當下,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全球一半以上工業品的最大產量和產能都在中國,我們要從追趕者變為引領者,“不酷不做”的創新思維尤顯可貴。只有創新出別人沒有的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我們才能擺脫舊有發展模式的困擾,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并最終吃到甘蔗最甜的那一段。
如果說在追趕階段的張瑞敏、馬云們尚不具備“不酷不做”所必需的條件,那么,在他們完成了追趕以后,即將接棒并肩負起超越重任的90后們,已經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線上。今天的中國,在資金、人才、技術上已非張瑞敏和馬云們創業的時代可同日而語,因此,90后們有條件從“不熟不做”,快速轉變為“不酷不做”,當他們真的開發、探索出“外國人看不懂”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時,中國必將從跟跑變為領跑。
如果說追趕靠馬云,那么超越就要靠“不酷不做”的90后們,讓我們期待這批胸懷大志的年輕一代能快快成長,他們將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