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定官員低價購房是否涉嫌犯罪,關鍵要看其是否涉及權錢交易,以當時市場不可能的價格購買到低價的房子
近日,記者獲悉,北京市西北郊糧食倉庫開發辦公室原主任許繼仁涉嫌受賄一案,已被發回重審。許繼仁被控花6.9萬余元就買下總價值101萬余元的兩套住房,終審被判有期徒刑13年。此后,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訴。最高法指令北京市高院再審后,市高院日前將此案發回市一中院重審。這是近幾年首起被最高法批準再審的官員受賄案件(2月24日《京華時報》)。
既然這位前官員的申訴已被最高法發回再審,那么,他到底有無犯罪、原審是否正確,還是由法院再審來確定。不過,有關官員利用權力低價購房之事,卻值得好好分析,因為,不少官員的腐敗問題正是通過這種所謂的低價購房來暗渡陳倉。
有關官員低價購房被判刑的報道近年來已經有過一些。例如,浙江省蘭溪市糧食局原局長徐有芝,在下屬單位土建工程承包商處以6萬元價格購買價值9.18萬元的住宅一套,向下屬糧管所以25萬元的價格購得一處價值41萬余元的營業房,且在購買該房付款過程中收受他人以轉賬支票形式賄賂的6萬元。法院一審以“以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買了房”構成受賄罪為由,判處徐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
對于官員低價購房的行為如何定性,2007年“兩高”出臺的司法解釋早有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托人謀取利益,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向請托人購買房屋的,以受賄論處”。也就是說,只要是官員利用權力“以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買了房”,那就構成受賄罪。不過,什么叫“明顯低于市場價”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實踐中,司法機關認定房屋差價時,一般是將涉案房屋在事后做價格鑒定,再將鑒定價與實際購買價進行比對,只要得出差價就認定構成受賄罪。對此,有律師建議,可以參考最高法合同法司法解釋對于合同法74條規定的“明顯不合理的低價”的解釋,認定轉讓價格不足70%的,視為不合理的低價,高于30%的,視為不合理的高價。
回到許繼仁的低價購房問題,對于其以6.9萬余元購買當時市值37萬余元的81平方米住房,不能一概而論。盡管當時這套房市值37萬余元,但如果當時確實是經過公開和合法的程序購買,并且其他職工也是以相同價格購買到相應房屋,那么,就不能認定他是低價購房。反之,如果不是通過公開和合法程序購買,其他職工并不能以這樣的價格購買到,那么就是屬于低價購房,構成受賄罪。
此外,許繼仁以提前拆遷的名義,將其大舅哥現有住房換到一套150余平方米的住房,在接受檢察機關調查時,他主動向城建公司補交了94萬余元的房款。對這一問題也要具體分析。通常而言,在檢察機關調查時的補錢和退款,不能成為不構成犯罪的理由。“兩高”在《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托人財物后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后,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不影響認定受賄罪。”所以,許繼仁在檢察機關調查期間,主動補交房款的行為不能成為不構成犯罪的理由。當然,如果以現有住房換房符合相關政策,并且是在約定時期之內補交的房款,則另當別論。
總之,認定官員低價購房是否涉嫌犯罪,關鍵要看是否涉及權錢交易,以當時市場不可能的價格購買到低價的房子,如果購買時符合政策,也符合當時的市場交易習慣,沒有利用權力,即使是購買了便宜的房子,也不能認定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