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絲”“逼格”等詞語在網上甚為流行。正在召開的政協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呼吁減少網絡語言污染,加強對漢語的保護……張懷瓊呼吁借鑒其他國家對本國語言文字保護或純潔性維護的舉措,制定相應的語言文字保護條例。 (1月26日《南方都市報》——滬政協委員:“屌絲”等網絡用語粗俗下流)
面對“屌絲”“逼格”等詞語在網上流行,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呼吁減少網絡語言污染,以保護對漢語的純潔性,對此,“提醒一下”是可以的,但,有必要以“制定相應的語言文字保護條例”來加以禁止么?
網絡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有“中國大媽、老虎、蒼蠅、躲貓貓”或“蠻拼的、萌噠噠”這一類的“陽春白雪”,也有“屌絲”“逼格”這一類的“下里巴人”,有“粗俗”才顯得有“高雅”,相輔相成,互為對照。
應該承認,“屌絲”“逼格”這一類的網絡語言多少是有些“下流”,但坊間,此類的“屌和逼”多著呢,你能“減少”得了嗎?只不過,誰脫口而出這些“屌和逼”便顯得自己“低俗”罷了,稍微有點文化的,決不會將這些“下流”帶進“大雅之堂”的;至于說許多主持人在節目中竟然也使用“屌絲”等粗俗用語,甚至將國外的電視劇譯為屌絲男士、屌絲女士,那“粗俗終究是粗俗”。
其實,有些純正的語言上網之后產生“變異”,往往是一種“調侃”,往往是一種“放松”,甚至于是一種“自嘲”,譬如說“系(是)偶(我)、灰常(非常)、稀飯(喜歡)、醬紫(這樣子)、造嗎(知道嗎),這些就有些“呀呀學語”的味道,是大人在學幼兒說話;特別是在“房價貴、看病貴、上學貴”的當下,大家都很忙,大家都很累,說說笑話,逗個樂,大可“一笑了之”。
漢語是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語言”,說其“古老”,那是因為“歷史悠久”,說其“年輕”,則其有著很強的“自凈能力”而“大浪淘沙”,對自己的民族語言,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殊不知,“人民公社”、“布票”這些詞語早已走進了歷史博物館,而“新農合”、“電腦”、“手機”也走近人們的視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進步,語言詞匯中的“此消彼長”應該是一種常態,而只要是“粗俗的、下流的”,遲早會退出歷史舞臺的;反觀之, “屌絲”“逼格”一個個來個“行政刪除”,你刪得了“初一”,刪得了“十五”么?
當今時代,多元社會,“春蘭秋菊,皆一時之秀”,即便其間夾生一些難看的“雜草”,也沒必要大驚小怪。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