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深圳考察時表示,滬港通后應該有深港通。有了高層的表態,相信深港通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像滬港通那樣開閘試水。相對于滬港通,深港通雖然姍姍來遲,但實際上其意義并不亞于滬港通。至少,其為A股與港股的互聯互通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滬港通開閘試點是內地與香港市場發展的需要與必然。對A股市場而言,由于誕生的時間不長,在制度建設、市場監管、嚴懲違規行為以及投資者保護等多方面都存在著缺陷,香港市場作為一個成熟市場,在這些方面有許多值得內地學習與借鑒之處。而滬港通的試點,其意義顯然不僅僅在于能夠為A股帶來一定數量的增量資金,而從長遠來看,則在于兩個市場的“融合”。
客觀上,滬港通的開閘試點,成為目前正如火如荼的牛市“導火索”之一。在去年11月17日還未正式開通之前,善于“講故事”的市場就為投資者畫了一個大“餅”。有業內人士就鼓吹稱,滬港通將為A股帶來超過萬億的資金。然而實際上,截至今年1月6日收盤,滬股通3000億元的額度只用去了832億元,離萬億的規模還相差甚遠。但因為有了滬港通,其時處于低迷行情的投資者對股市充滿了期待,場外資金的跑步進場,造就了一輪未可預知的牛市行情。而且,此輪行情的后續發展同樣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因為有了滬港通,境內投資者對于港股市場的認識無疑更進了一步。如港股市場“仙股”遍地,不像A股低價垃圾股充滿“活力”;再如港股市場雖然處罰嚴厲,投資者保護做得比內地到位,但投資港股同樣充滿風險,像T+0回轉交易與沒有漲跌幅限制等,在讓投資者能夠獲得暴利的同時,也能在一個交易日內讓你虧得一塌糊涂。另外,港股再融資門檻比A股低,而且大股東玩法多,香港市場亦是充滿了“地雷”。比如其合股+供股多如牛毛(供股是一種再融資行為),像中國農產品曾于2003年10月、2010年9月及2011年6月先后三次進行股份10合1,2011年在合股后又來了個1供30。如果投資者在2003年10月前持股4萬股又沒有參與供股的話,那么現在的持股數僅剩余1股,香港市場的風險由此可見一斑。而且,香港市場的私有化多,在私有化的背后,投資者的損失往往“被注定”。盡管如此,滬港股的試點仍然值得肯定,滬港通不僅成為A股走出去的另一座“橋梁”,更會促進A股走向成熟,這是其隱含著的另一層意義。
與上海相比,深圳因為與香港臨近更具有區位上的優勢。深港通的開通,不僅僅只是為香港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標的,以及為深市引入更多資金這么簡單。目前滬港通試點期間總額度不過5500億元,標的股票方面內地投資者可投資266只港股,香港投資者可投資滬市股票500余只,今后隨著滬港通的發展,額度放開,滬港兩市更多股票成為標的股票將是可期的,這有利于最終逐步實現滬市與港股的互聯互通。毫無疑問,深港通試點結束后將上演同樣的故事。如果深市與香港市場也實現了互聯互通,則意味著境內市場與香港市場的慢慢“融合”,這也將使內地市場與香港市場的全面互通得以實現。如此,將真正開啟A股市場的“走出去”之旅。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