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把其作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
《決定》作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大論斷,是對我們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思想的運用和發展,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升華,是對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創新,也是對法治和德治關系的深刻把握。
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獨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應該相互結合,統一發揮作用。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而要樹立信仰,就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德治的實現需要法治的規范、制約,需要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法治是建立、維護、實行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德治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缺一不可。
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看,堅持法治與德治“兩手抓”,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升華,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黨始終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與此脫離不了關系。分開來看,一方面,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法治。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黨的十五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依法治國,強調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另一方面,道德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的必然要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等等。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阻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面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在內容、形式、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改進和創新,提高以德治國的水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通過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推進,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才能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二
抓好法治“這一手”,堅持依法治國,就要按照四中全會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
道路問題最具根本性。堅持依法治國,關鍵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而不是別的什么道路。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現在,有些人議論這個法治道路、那個法治道路,有的甚至想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我們一定要警惕這些錯誤想法、認識。在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這一重大問題上,向全社會釋放出明確的信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
堅持依法治國,還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要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于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各項具體政策中,融于社會的各項管理中,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三
在依法治國的同時堅持以德治國,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關鍵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
堅持以德治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創新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在全體人民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的精神,提倡尊重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在經濟活動中,國家依法保護企業和個人利益,鼓勵人們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獲取正當經濟利益;同時引導人們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
道德模范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旗幟,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道德建設,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培養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激勵人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解決好各級領導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社會主義法治體現人民的意志。要在全體人民中進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常識,增強民主法治觀念,使人們懂得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要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依法加強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制止不文明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崔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