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9月10日東方網等報道:為慶賀2014年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北師大視察,他在翻看課標時對師生們說,我很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今年以來,一些地方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在教材中刪去了古典詩詞和散文,這招致許多社會有識之士和家長的不滿,當時大家擔心的僅是覺得中國古典文化功底的建立,要從小就打下基礎,否則將來就較難有一個扎實的提高,F在看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從“去中國化”角度上理解,這應當是中央對教材問題的一個不尋常的表態和批評,值得教育部門深思。
為什么說刪去古典詩詞和散文就是“去中國化”呢?大家知道,中國是個有超過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而傳承中華文化、文明的,就是各種典籍、各種優秀的文化作品和物質創造,其中古典詩詞和散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翼。說到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詩經》、《春秋左傳》到清代的大量優秀詩詞和散文,歷朝歷代產生了多少輝煌的巨篇宏制!這些就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古典詩詞和散文,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豐富知識內涵,也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道德規范,這種古典詩詞和散文所體現出來的韻味兒和魅力,只有純中華血統的人才能理解透、讀懂其中的況味,所以說古典詩詞和散文不單單是供茶余飯后賞玩的作品,而是中華立國的文化傳統基礎,是中國人生存素質的體現。如果我們不去學習和繼承它們,就會丟掉民族的魂,丟掉中華民族的基因。當中國人都不知道孔子、不知道《詩經》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傳奇、不知道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范仲淹,那么,中華民族還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嗎?
也許有人會說,刪去古典詩詞和散文僅是在低幼教材中,將來在初高中時可以再學。我覺得這么解釋也說不通。大家知道,低幼階段孩子記憶力最好,古典詩詞和散文需要靠記憶力先背誦才能逐步理解,所以讓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學背誦簡單的古詩詞和散文,效果最好,最能終身受益,而更重要的是,在孩童啟家階段向他們灌輸優秀古典詩詞和散文,還可以起到三個作用,即:一是從小就培養他們對中華古典文化的敬畏和興趣,二是用中華傳統文明從小就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幫助他們在長身體、學做人階段確立中國人的生活范式,所以,讓孩子從小讀點優秀古詩詞和散文,并不是簡單“增加知識”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更不是為了長大了附庸風雅,而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文明的基因。
愿習近平總書記的提醒能落到實處,中國的教育千萬不能迷失了自己,搞“去中國化”沒出路。
編輯點評:
無論是這幾年興起的國學熱,還是近來小學低年級課本的刪古詩,都是對中國文化的偏頗認識導致的行為失準,應予以糾正。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