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從中央到地方,各項惠民生政策持續發力,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總體增速比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速分別高出2個和1個百分點,為擴大消費打下了良好基礎。
民生連著內需、連著發展、連著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同時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今年以來,盡管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各級財政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不減反增,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推進,對經濟增長的“支點”作用愈發凸顯。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8%,但社會保障和就業的支出卻同比增長13.4%、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增長18.4%、住房保障支出增長30.2%。另據統計,截至6月底,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530萬套,基本建成280萬套,分別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76%和58%。中央財政在中西部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力度也持續加大,對這些地區的發展形成強力支撐。
發展為要,民生為本。最近,中央領導同志提出,要向改善民生要動力,這非常重要。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把發展經濟、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把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深挖民生需求潛力,不僅有利于加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也能優化產業結構、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是“一石多鳥”的良策。
比如,我國水利特別是中小水利工程投資“欠賬”較多,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有針對性地上一批引水調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節水灌溉等重點項目,著力加強中小型水利項目建設,不但會為農業持續豐收打下基礎,還可大大降低“天災”給農村居民帶來的生產生活損失。
再比如,投資于農村的道路,可為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創造條件。解決好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等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一方面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群眾,另一方面也為經濟增長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我國有13億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蘊含著巨大民生需求的“富礦”。我們要牢牢夯實民生“支點”,充分發揮惠民生在擴大內需中的重要作用,鞏固經濟穩中向好勢頭,讓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經濟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