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遼寧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曾被港大以70多萬港幣獎學金招致麾下。不料,這個小姑娘感覺不適應港大氛圍,反而更憧憬上北大的夢想,毅然辭別港大,選擇復讀。“狀元復讀”有了結果,劉丁寧今年再度以666的高分奪得遼寧省高考狀元,即將圓北大夢。
對于劉丁寧的選擇,許多網友深感不解。有人說香港大學更加國際化,而北大已不是蔡元培時代的北大。也有人不屑地說再怎么得狀元,都只是“高考機器”。還有人說,各地高考狀元年年有,但我們還是要面對“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上述質疑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應試教育、高考制度、大學機制,這諸多的問題怎是劉丁寧一個小姑娘能夠“破解”的?對于劉丁寧而言,只是有一個樸素的愿望,那就是上北大,她認為北大能助自己實現傳承中華文化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她愿意堅持付出、承受壓力。相對于許多旁觀者認為“只要上名校就行”,劉丁寧的堅持顯然更加純粹。而這恰恰是當下許多人所缺乏的。
雖然許多人也想仰望星空,但更多時候人們選擇的還是面對現實。失去理想,一些人變得只會隨大流;只看重眼前得失,一些人難免陷入功利圈。太多人的興趣與創造力被務實與各種規則“扼殺”。人們一面痛斥現實的冷峻,另一面又不得不屈服于現實的框框,很少有人敢于追求夢想,放棄已然到手卻并不如意的“資源”。學著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干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心理能夠“健康”嗎?
由于個人能力與各種條件所限 一些人接受現實沒有錯,但不能以此嘲笑那些有夢想敢追逐的人。如果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執拗的、倔強的、智慧的追夢者,一些暮氣沉沉的事物可能在他們的帶動下產生積極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遵循現實道路的人,也可能因為現實的變化而受益,又何必對勇闖者說三道四?
當然,劉丁寧真的上了北大,也可能發現“想象中的北大與現實的北大”之間的差異,她可能也會有心理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具有深厚文化與歷史積淀的地方“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近期曝出的“北大一個人的畢業照”,既說明在“中國唯一的一個人的專業”里學習的薛逸凡不怕寂寞、對古生物學懷有一腔熱血,又表明北大對于冷門卻又不可或缺的學科仍有堅守。
如果你不愿為劉丁寧喝彩,也請不要對她喝倒彩,這是一種尊重,也是保存一份理想。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