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暫平,一波又起。繼中誠30億元礦產信托風波之后,吉林信托又有一款礦產信托產品被爆出現兌付逾期。礦產信托今年或逢“多事之秋”。
前幾年礦產信托大熱,不管對這個領域熟悉不熟悉、了解不了解,信托公司一哄而上發了不少礦產類信托。目前看風險已有所累積,從近期礦產信托接連出現風險事件就可見一斑。礦產信托融資規模較大,盡職調查難,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性,而且項目運行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對信托公司的管理能力和風控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貿然進入,很可能讓自己狼狽不堪。
與其事后進行風險處置,不如事前就讓風險可控。從今年開始,監管層推進分類監管,針對信托提出分類經營機制。基本出發點就是有多大本事就讓做多少事,促進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說白了就是有了金剛鉆再攬瓷器活。
在監管層對銀行業分類管理辦法的規劃中,將按照資產規模、業務復雜程度等,綜合設計分類標準,實行有限牌照制度,并在監管規則上,按業務類別建立統一的經營規則和監管標準,使不同機構在經營同一業務時,接受相同的規則約束。對信托公司,也將按照公司治理狀況、風險管理水平、人才團隊建設和軟硬件支撐等情況,與不同的業務范圍相對應,實行分級管理、分類經營,同時建立升降級制度。
當然,分類監管標準的設立也需公平、公正,符合行業發展的實際。之前,監管層對信托公司有一套監管評級辦法,雖然經過兩次大的修改,但已不太適應行業當前發展的需求。監管機構不僅將對評級指標進行重新梳理,還將對修改后的指標體系進行全行業、全覆蓋的測試,可能還會有優先指標的設立,其目的顯而易見。
在分類監管的預期下,對于機構來說,認清自己,做好定位,才能找準方向,路也會走得更穩。(常艷軍)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