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能不能調控?
以北京為例,它最遵守“國五條”的規定來出細則,但房價也漲得最多。因為在打壓需求端的同時,并沒有對地產供給有實質性的加強。房屋的稀缺屬性沒有隨著調控而改變,購房者永遠處于下風,成本也只會轉嫁給他們。
這么多年來,房地產調控一直面對一個“市場需求端”之外的極大阻力——地方政府。
如果地方政府要動真格降本地房價的話,房價還真是能迅速下降的。比如增加土地供給降地價、行政管制本地的房價,這些都是降房價的真正有效方法,但各地政府用了么?
從“國五條”出來后,各地細則中真正去實施的有幾個地區?真正去貫徹20%個稅的又有幾個城市?那些離京城較遠的地方政府,對于中央的調控路線,實際上一直是處于“回避”的狀態。
今年一季度,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長7%,比去年同期回落7.8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0.2%,而地方財政收入卻同比增長13.7%。這恰恰反映出地方土地收入的暴增——一季度地方賣地收入增加47%。
地方政府的財政對房地產太依賴了。目前,房地產相關的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0%-60%,個別地方更高。不賣地,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沒有收入,不少項目就要“斷糧”。目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非常嚴重,只有靠著不斷投資,才能讓項目周轉,不至于出現債務危機。所以,土地收入對于地方政府有著一種“保命錢”的作用。
所以,房產調控的最大“猛藥”在于改變地方政府的態度,讓房產調控跟“烏紗帽”掛鉤。雖然對于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筆者一直持謹慎態度,但是如果樓市真到關鍵時刻,類似今年年初政府指導價等行政手段不無大規模實施的可能——特別是對于商品房之外的兩限房和經適房,政府還遠沒有做到行政手段的極致。
無論是集中加大土地供應量,還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給比例,這些都是未來可以在各地實施的行政改革手段,甚至是像政府指導價、限利等有待商榷的強硬調控手段,也并非完全沒有實行的理由。但我們看到的是,當下,地方政府仍然處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偽調控節奏中。一方面,調控并沒有給地方經濟帶來直觀的好處,反而將大規模減少其地產稅收;另一方面,不調控或者是弱調控,并沒有為其帶來直接的害處。
房價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早已經成了一種“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的互利局面。想要打破這種循環,就必須從更加精準的角度出擊。“烏紗帽”恰恰是這樣一個利,有這樣的利害驅動,相信地方政府會很快找到樓市難于調控的癥結所在。(許一力)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
李寧:北京二手房價回落 傳遞"20%個稅"調控正能量
房地產調控依然任重道遠 地方要降低土地依賴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