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唯物史觀,其要義則是存在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從唯物史觀來看,社會主義的基礎應該是知識經濟。
一、比工業經濟更先進的生產力是知識經濟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原理來理解,封建主義社會形態,之所以被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就因封建主義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農耕為主的自然經濟),已全部發揮出來了,而資本主義出現的物質存在條件(工業經濟),由于工業革命的結果,已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了。而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同樣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資本主義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工業經濟)必須發揮殆盡了;二是代表社會主義的物質存在條件(新的經濟形態),由于新產業革命結果,已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了。這種比工業經濟更先進的生產力是什么呢?就是知識經濟。如今知識經濟已在資本主義的胎胞里,逐漸發育,正趨向成熟。
今后世界,隨著工業經濟生產力全部發揮完畢,也隨著知識產業革命不斷取得成果,知識經濟將趨于成熟,開始取代工業經濟,而資本主義也將讓位于社會主義了。所以,唯有建立在比工業經濟形態更先進的生產力——知識經濟形態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才是科學的社會主義,否則或為空想社會主義,或為缺少新生產力作基礎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
中國工業化尚未完成,但我們在完成工業化的同時,已開始知識化,向知識經濟過渡了。所以,我們稱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唯有完成工業化,并過渡到知識經濟后,才能進入社會主義。所以,這個過渡期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二、知識革命推動全球由工業化轉入知識化,由工業經濟轉為知識經濟形態
17世紀,西方自然科學興起,導致了工業革命,形成工業經濟。工業經濟的生產力,從以農業的物質轉化為主,發展成以能量轉化為主。工業經濟形態,使一切奴隸主義、封建主義都相形見絀,而唯有資本主義經濟形態,才適合工業經濟的發展。工業經濟發展了幾百年,目前只有少數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廣大發展中國家,還正在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經濟形態,雖比農耕經濟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但也出現資源匱缺、環境污染、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等缺陷,資本主義也漸漸走到盡頭。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人類又出現了新一輪產業革命。這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后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知識革命。知識革命推動全球由工業化轉入知識化,由工業經濟轉為知識經濟形態。
知識經濟以信息轉化為主,以電腦、網絡與人腦形成智能產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低碳技術、綠色技術等。產品是以知識為主,其運轉過程表現為網絡上的信息流。知識經濟,克服了工業經濟的各種弊端。知識經濟靠每個人的智力創造財富,不需要剝削剩余價值。知識經濟產品,不具有工業品的排他性,故用不著“按錢分配”,而可“按需分配”。人不再成為物質財富的奴隸,而成為物質財富的主人。一切造成人類不平等的各種差異,如貧富、工農、城鄉、腦體、男女、特權等,皆可在知識經濟形態中消失。生態環境得以真正保護,循環經濟得以真正實現,資源匱缺問題得以根本解決。
三、知識經濟必定要揚棄資本主義
通過三種產業革命:農耕產業革命、工業產業革命、知識產業革命,形成三種經濟形態:農耕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而這三種經濟形態正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這三種生產力、三種經濟形態,就要求與之相適應的三種社會形態: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中國擁有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農耕經濟。其封建制帝國與傳統文化,也是規模最大、統治力最強、生命力最旺的。雖多次改朝換代,但這種封建政權與傳統文化,從未改變,也從未中斷。
18世紀,西方發明了蒸汽機,從而引發了工業革命,使人類從物質轉化為主的農業生產,發展成以能量轉化為主的工業生產。由于新大陸的發現,歐洲興起的資本主義,又擴張到美洲。亞洲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也開始工業化,進入了資本主義。因此,是工業革命結束了農耕經濟,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取代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私有制與市場經濟,十分適應工業經濟的發展,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
馬克思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發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通過《資本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剩余價值的規律,主張用社會主義來取代資本主義。
改革開放的本質,是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確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過渡幾十年到上百年。過渡時期,就是要發展市場經濟與國家資本主義,要補工業化的課。常有人問姓社還是姓資?其實工業化、工業經濟,就是姓資;知識化,知識經濟才姓社。由于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是同知識經濟形態相適應的。因此,隨著知識產業革命的爆發,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我們已逐步看出,以私有觀念為基礎,以利益驅動為杠桿,以看不見的那只手操控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已逐步表現出不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過分依賴于地球自然資源的開發。占20%人口的發達國家,消耗了占80%的地球資源。
工業化與知識化推動了全球化,全球化呼吁公平、正義、平等,要保護全球總體利益。但資本主義自私的本性,那只看不見的手,決定發達國家總是采取各種不合理的手段,來打壓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和福利。他們為了本國利益,必然損害全球總體利益。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利用霸權保護既得利益。未能超越零和博弈這種舊政治心態的現代資本主義,已同全球利益思維,顯得格格不入了。而這種全球利益思維,正是知識經濟的反映。因此,敲響資本主義喪鐘的,不是其經濟危機,而是一種新的生產力——知識經濟。
以公有觀念為主的社會主義,代表著公平、正義、平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唯有它,才最適合于知識經濟的發展需求。因此,隨著知識革命的爆發,隨著知識經濟的日益發展與壯大,必將創造出比工業經濟多出不知多少倍的社會財富。知識經濟必定要揚棄資本主義。馬克思所主張的人類美好未來,定將在這場革命性轉變中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定在工業化與知識化并舉中,隨知識經濟的建成而實現。
(朱相遠 作者為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八屆民建中央副主席)
(責任編輯:侯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