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把“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列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之一,強調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這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改革開放的進程首先是從經濟體制改革著手,并以此為著力點來帶動其他領域的全面改革。在此基礎上,深刻把握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的重要作用,對于不斷完善和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突破
我國的改革開放率先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不僅標志著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還宣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被打破,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以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僅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鼓勵農村發展多種經營,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將商品經濟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點,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而將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的內容和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生產關系的所有方面。在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下,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由過去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結構。同時,計劃體制、財政體制、投資體制、分配體制等都進行了以引入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為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準備了體制基礎。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將十四大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加以具體化和系統化,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根據這個框架,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我國全面展開。隨后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如何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而使經濟體制改革跨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議題,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牽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促進其他領域全面改革的協調深化。我們要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探索經濟體制改革改變了原有體制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以及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環節和部分, 逐步建立起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經濟體制,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
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還極大地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發展步入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共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對新的紛繁復雜的問題和矛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并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統籌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其他領域的改革,實現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互協調、相互支撐,從而在整體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的實踐路徑
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新的歷史方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事業發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抓手,突出重點攻堅克難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使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邁向新的高度。歷史經驗證明,我們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時刻做到“兩個維護”,才能克服改革道路上的困難,確保改革開放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進。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從而更好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在改革實踐中,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目前,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時期,要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在體制機制上要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3年度項目GD23XDS13《中國共產黨防范顛覆性錯誤的長效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
(韓穎:中共深圳市委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董雪貝: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黨史專業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