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應急演練仍然流于形式,重“演”輕“練”,與基層實際情況不匹配,與應急預案內容脫鉤,難以發現預案不足,缺乏預見性災害場景的設計和極端條件的考慮,難以檢驗基層真實應急能力水平
●科技信息化的助力,是實現基層應急管理從傳統治理向現代“智”理轉變的關鍵所在。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應急管理更聰明、更智慧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六大方面、21條舉措為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供明確指引,推動應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傾、關口前移,通過形成隱患排查、風險識別、監測預警、及時處置的閉環管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有力有效處置各類災害事故。
補齊基層應急能力短板
《意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和基層治理系列重要論述的具體舉措,標志著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提出了具體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方法和措施,有助于推動今年11月1日即將實施的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在基層的落地落實;兩者相互補充,通過提升基層的應急管理能力,確保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有效執行,共同構建我國應急管理制度體系的重要一環。
維護公共安全體系,要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基層是應急管理第一線,是防災減災救災的前沿陣地,是夯實“最后一公里”防線的關鍵環節。當前仍舊存在一些基層責任制落實不到位、應急指揮能力弱、體制機制不健全;部分欠發達地區的應急管理基礎相對薄弱,往往在物資、裝備、隊伍等方面保障不足;基層安全和應急領域人才缺口大,專業崗位設置不足,人才培養數量與實際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在制定基層應急預案時,缺乏體系化的規劃,編制內容不結合實際,缺乏可操作性,智能化推演水平低;應急演練常流于形式,重“演”輕“練”,與基層實際情況不匹配,與應急預案內容脫鉤,難以發現預案不足,缺乏預見性災害場景的設計和極端條件的考慮,難以檢驗基層真實應急能力水平;隱患排查及風險識別工作缺乏輔助技術手段,僅依靠人工方式排查不徹底、不清楚、不專業,缺乏規律總結和閉環管理,缺乏“一張圖”等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監測預警的技術水平落后,存在大量無法正常工作的監測設備,預警誤報率高;多部門應急處置聯動缺乏銜接機制,缺少政策規范的支持,缺乏信息化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難以形成高效的閉環管理。以上種種,必須通過《意見》的落地落實進行有效整治。
《意見》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基層應急能力短板,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有機銜接“防與救”責任鏈條,著力于“五項能力”的提升改造,即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指揮能力、安全風險防范能力、救援隊伍實戰能力、應急處置能力、支撐保障能力,對于進一步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線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智慧應急”和基層治理有機融合
科技信息化一直是助力應急管理各項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意見》明確要求,要加強科技賦能,推動“智慧應急”和基層治理有機融合,推廣應用符合基層實際需求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系統。綜觀《意見》全文,科技信息化的運用始終貫穿于“五項能力”提升之中。
一是提升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指揮能力。在不斷健全完善基層體制機制的基礎上,完善調度指揮、會商研判、業務保障等設施設備和系統,確保上下貫通、一體應對;“智慧應急系統”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數據,在省統籌管理、市縣推廣創新、基層落地應用的要求前提下,基層要不斷夯實應急管理數據基礎,持續更新數據內容,重視歷史數據的價值;在統建的應急管理大數據平臺基礎上,“智慧應急系統”要能夠提供權限約束下的基層管理和再利用數據的便利,最大力度盤活數據的價值,真正實現數據“源于基層,管于基層,用于基層”。
二是提高基層安全風險防范能力。應充分結合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印發的《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指南(2023版)》,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及基層各類應急管理數據基礎上,科學精準評估基層的實際風險情況,以此科學指導安全風險監測網絡的分步建設,覆蓋城市生命線工程、公共安全、生產安全和自然災害,匯聚感知數據到省市平臺,構建風險隱患與感知預警“一張圖”,創新研判分析模型,實現“能監測、會預警、快處置”,從人防、技防向“智防”提升;因地制宜,采用傳統手段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多樣化實現預警信息的及時發布和全面覆蓋;強化“互聯網+執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執法識別,實現執法全過程上線入網;科普宣傳要善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內容創新,平衡內容專業度與不同基層受眾群體接受度之間的關系,實現精準推送、有效推送。
三是增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實戰能力。除了引入新型救援裝備的配備使用,應強化裝備的常態實戰培訓,避免“有而不用、用而不會”的困境;體系化制定實訓方案,將理論與實戰模擬相結合,科學跟蹤評價實訓效果,個性化提升救援人員實戰能力。
四是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應重視基層應急預案的體系化規劃,“黑天鵝”和“灰犀牛”都應有所防備,要實現“智慧應急系統”中數字應急預案的基層應用,上下銜接、左右互聯,真正與基層應急業務深度融合;應開展面向預案的應急演練設計與推演,采用高頻次、多樣化的方式實現演練常態化,客觀科學地評價演練效果;應深入探索大模型等最新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應急”的應用。
五是強化基層應急管理支撐保障能力。依托高校和職業學校,加強安全與應急專業人才的培養,培養體系設計要貼近基層應急實戰需要、滿足安全應急產業領域發展需要;依托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等,鼓勵創新突破,研發“小、快、輕、智”新型技術裝備,不斷賦能和擴充“智慧應急”應用;強化“斷路、斷網、斷電”等極端狀態下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和基層實操能力考驗。
近年來,廣東堅持需求引領、研用一體、科技創新,從“防、救、新”發力,不斷提升“智慧應急”水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法。通過推進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促進深圳、佛山等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的建設和推廣;通過數字化手段和移動化應用實現全省基層三防責任人防汛救災扁平化指揮;通過創建1441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夯實基層災害應對能力;通過“一網統管”“智慧應急大腦”“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等信息化系統建設與模式創新,不斷強化科技賦能。這些探索和經驗,為進一步提升廣東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奠定了基礎,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參考借鑒。
作者系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廣東分院總工、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安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