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認識提升到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把我們黨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到了新高度,也把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提到了新高度。“第二個結合”在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群眾基礎和文化根基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第二個結合”具有鮮明的大眾化特征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我們黨肩負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要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三者的內涵和定位各有側重,又互相關聯、有機統一。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對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度與廣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來講,“兩個結合”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緊密相連的重要命題。不論是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還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和內涵,但從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大眾化的角度看,又各有側重。“第一個結合”側重展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特征,強調實事求是,從當下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來準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來解決時代提出的課題。“第二個結合”側重展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征,著重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融通,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與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念聯結貫通,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日用而不覺。“第一個結合”是把外來的馬克思主義植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具體實際,“第二個結合”則是把融入本國、本民族具體實際的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植根于本國、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沃土,更容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更能夠深入內心。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從“第一個結合”提出之始就包含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一定會與人民群眾原有的文化價值觀念相遇,直至產生正向的化學反應,才能有機結合,才能有效指導中國實踐,解決中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問題。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中國的特性”“中國的特點”就同時包含了中國革命、中國歷史文化的具體實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就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后又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理論指向。
我們黨從長期歷史實踐中充分認識到,植根于本國的具體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源動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尤其不能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關于如何宣傳闡釋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做到“四個講清楚”,就更容易讓廣大黨員群眾更深入地理解“第二個結合”的內涵、價值和意義。
“第二個結合”既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激活、改造,并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文明因子,也是讓源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獲得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中華文明的滋養,進而實現二者有機結合、雙向互動、彼此成就。在“第二個結合”的引領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必將大大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將擁有更深厚的文化根基、歷史根基和群眾根基。
“第二個結合”具有突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近代以來,“古今中西之爭”成為中華民族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亡、尋求繁榮富強的思想論戰,跨越近兩百年歷史長河,至今尚未完結。這期間,持全盤西化、自由主義者有之,持本位主義、復古主義者有之,持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中西互補者有之,但均以失敗告終。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在民族救亡和偉大復興實踐中,持續推進真理本土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了一系列偉大勝利。
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第二個結合”,認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在文化發展層面上,對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進行的一次思想解放,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前景有了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奠定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我們黨的歷史上,可以說有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以延安整風為代表,把思想從僵化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進而打贏了解放戰爭,實現了國家獨立。第二次以改革開放前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為代表,把思想從僵化認識社會主義,特別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中解放出來,進而實現了國家富裕。這次是第三次思想解放,以“第二個結合”的提出為代表,把思想從僵化追隨西方現代化中解放出來,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三次思想解放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對從近代鴉片戰爭起就困擾文化界、且為大眾所熟知的“古今中西之爭”提供了有效的破解之道。
衡量一個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始終離不開“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哲學問題。近兩百年來,中華文化主體性從被他者俯視,到被自己否定,再到逐步恢復自我認同,經歷了困苦掙扎的過程。我們國家曾經被動卷入了西方主導的現代化體系,在西方文明的強烈沖擊下,許多國人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美國化,把文化主體性和文化主動權拱手于人。但實現現代化離不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身歷史文化傳統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式現代化既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指導,又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中華文化主體性重新確立、文化主動權重新掌握并鞏固的一個關鍵性歷史節點,標志著我們黨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達到了新的高度。
“闊視遠想,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而后得之。”(1902年,嚴復《與〈外交報〉主人書》)“第二個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不斷發展到了新時代,面臨新要求、新任務而提出的行之有效的科學指南,是正確處理當前和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實理論,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探索未知、沖破歷史迷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清醒、自覺和堅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可以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去進一步探索適合國情、面向未來的道路、理論和制度創新,讓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為世界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簡介:曹艷紅,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副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3年度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精神研究專項委托項目“‘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研究”(項目號:GD24WH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