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市場真該好好管管了,內容這么露骨,還如此調侃人民警察!”據8月1日《法治日報》報道,近期,有聽眾反映,在某有聲書平臺上聽到一部“勁爆”作品,該書不僅封面露骨,劇情內容更涉嫌打擦邊球,播放量已超過90萬次。據調查,目前我國有“聲音經濟”相關企業4萬余家,預計用戶規模將在2026年突破3.5億,2028年在線音頻市場收入將增長至510億元。在此發展勢頭下,一些有聲書平臺存在色情、低俗內容以及版權問題等亂象,遭到不少詬病。
近年來,有聲書市場發展火爆,內容從網絡熱文、兒童讀物到經典文學作品,再到廣播劇、慕課等,應有盡有,受眾群體相當廣泛,滿足了不同人群用耳朵“閱讀”的需求,如通勤路上瞇著眼睛“充電”的上班族、睡前聽故事的小朋友等。
有聲書市場在快速發展進程中,出現了打擦邊球和侵權等問題。比如,海量音頻內容良莠不齊,有的設計擦邊情節,描述涉黃涉暴細節等,曾有媒體對1400多名網友展開調查,超八成受訪者反饋聽音頻遇到軟色情并不罕見;盜版他人作品在不同平臺上傳等。
有聲書市場部分內容“不堪入耳”、盜版難禁,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平臺責任看,用戶的入駐、發表作品等諸多環節缺乏有效審核機制;投訴舉報反饋機制存在障礙,違規作品下架難、追責難,正如媒體調查,近五成受訪者表示“舉報從未得到回應”;部分有聲書平臺為了提升用戶數量、增強黏性,對打擦邊球但能帶來利益的內容持消極處置態度。
從產業鏈角度看,有聲書鏈條涉及原作者、主播、音頻制作者、平臺等多方主體,其中或許有的環節存在無心之失,但隨著有聲書付費時代的到來,利益誘惑之下難免有些環節“各顯神通”。同時,作者版權意識不強,在簽訂相關合同時對授權內容、使用方式、收益分配等問題約定不明,為事后產生糾紛埋下隱患。
從監管角度看,有聲書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涉及出版、廣播、互聯網等多個領域,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管理、標準和規范。尤其是該產業鏈主要存在于網上,不乏跨地區合作,傳統的屬地管理原則已無法適應這一新情況。此外,違規作品數量多,若不一一試聽或接受公眾舉報,監管側很難及時發現問題。
這類網絡視聽產品作為精神文化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贏利之外理應承擔大眾娛樂、社會教育、引領正確價值觀等功能,如果眼里只盯著流量、只想賺快錢熱錢,其道路可能會越走越窄,不僅無益于整個市場的長遠發展,其不良內容可能對聽眾產生負面影響,尤其對未成年人而言,不良內容會影響其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塑造,容易讓其形成錯誤的認知和價值取向。
諸如有聲書這類網絡視聽產品由小眾走向大眾,浸潤越來越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被市場寄予厚望。有關平臺和產業鏈應抓住發展機遇,利用好互聯網優勢,為公眾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視聽盛宴。為此,有的頭部平臺通過研發或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模型,建立起“AI+人工”審核機制,讓內容把關事半功倍,類似做法值得借鑒。
針對眼下有聲書市場的亂象,有關部門應加大有針對性的監管約束。比如,根據網絡平臺和用戶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特征,建立完善跨地區協調機制,確保監管的有效性、可及性。借助“劍網”“網絡音頻亂象專項整治”等專項行動,持續打擊有聲讀物領域違法違規行為,遏制相關市場的野蠻生長。尤其值得強調的是,應借助我國首部有聲讀物領域國家標準將于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契機,推動該領域標準體系的完善,促進有聲讀物精品創作和傳播以及行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樂見網絡視聽產品越來越豐富、市場越來越繁榮。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精神文化市場始終應以涵養人的精神世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