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電動自行車既要合法上路,也要安全使用,更要有序退場。只有監管結成一張緊密的安全網,才能在有效節約管理成本的同時,讓電動自行車所涉各個環節的監管更有效;也只有不斷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才能推動全鏈條整治行動走深走實。
我國是全球電動自行車生產、消費大國,目前國內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已超3.5億輛。確保電動自行車行駛在安全和規范的軌道上,重要性不言自明。近日,應急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堅持疏堵結合,扎實推進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
凡事總有兩面。電動自行車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安全隱患。比如,一些地方的電動自行車存在產品質量不過關、防火安全性能低、違規改裝改造、停放充電不規范等問題,特別是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的頑疾仍難以徹底根除。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接報電動自行車火災2.1萬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開展全鏈條整治行動,無疑勢在必行。
從生產環節來看,電池整治是重點。以北京為例,今年5月以來,全市共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49起,其中近九成因電池故障起火。從源頭做好風險把控,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規。不久前,《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今年11月1日正式實施。“頂層設計”將對電池產品和服務形成規制,壓縮商家“動歪腦筋”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創新監管方式。比如,從電池出廠開始,就建立動態跟蹤系統,并實現終身質保和追責,強化產品安全責任意識,這也會抬高違規改裝者的違法成本,使違規行為更容易被發現,等等。
從使用環節來講,疏堵結合解難題。今年5月23日,全國集中組織開展電動自行車夜查行動,現場勸導搬離違規停放充電的電動自行車29.8萬輛,依法對存在嚴重違法行為的689家單位、856家物業服務企業進行立案處罰。這對問題單位和問題企業形成了有效震懾。當然,不讓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還得給它們找好停放的地方。這些年來,各地都在因地制宜進行探索:多建智能充電樁、承諾充電服務費不高于電費、規劃集中停放場所……可以說,繼續加快推進停放充電設施建設,就是對全鏈條整治行動的最大支持。
從回收環節來說,體系完善不能少。眾所周知,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今年的一件大事。規模巨大的電動自行車市場,沒有理由錯過這波利好。當下,一些地方已經行動起來,比如江蘇揚州就通過生產企業、經銷商、舊電動車電池回收企業分別補貼讓利的方式鼓勵開展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目前已淘汰更新11萬余輛。下一步,我們期待各地在制定強制性報廢標準、提升蓄電池檢測技術服務能力等方面多做下功夫,讓電動自行車“去舊”更容易、“換新”更有動力。
總之,電動自行車既要合法上路,也要安全使用,更要有序退場。隱患,不應只是被攔在“樓外”,還要被擋在“市場外”。只有監管結成一張緊密的安全網,才能在有效節約管理成本的同時,讓電動自行車所涉各個環節的監管更有效;也只有不斷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才能推動全鏈條整治行動走深走實。期待各方共同努力,讓電動自行車便民又安全。(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從源頭擰緊電單車“安全閥”
全鏈條做好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