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更好地發掘“海上黃金產業”這座富礦,還是要靠鍛造硬核能力來支撐。推動郵輪產業實現新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打配合”。我國現代工業體系門類齊全,各地不同的產業優勢也具備“打配合”的基礎條件。
一艘郵輪就是一座海上“移動城市”,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近年來,郵輪產業因其產業鏈長、涉及面廣、經濟帶動性和吸附力強,被喻為“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成為港口城市競相追逐的海洋經濟發展熱點。
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2017年,中國郵輪港口接待郵輪總量達到5807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量達到1813.54萬人次。2023年我國全面恢復國際郵輪運輸以來,郵輪旅游需求更是集中釋放,不僅給國內旅游市場注入發展信心,更為中外人員交流交往、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如今,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已成功運營37個航次,服務游客數超過15萬人次。在國產大型郵輪的帶動下,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那么,“海上黃金產業”如何抓住當下的良好時機?從推出針對部分國家的免簽政策,恢復部分城市的72/144小時過境免簽以及郵輪免簽服務,進一步拓寬對國際旅游市場的開放策略,到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再到《國際郵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靠港補給的規定》正式施行,包括暢通物資供應補給、便利化通關措施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舉措近期陸續出臺,它們為郵輪產業打通了發展“航線”。
有了政策保障,發展的腳步還得自己邁開。而且,多重政策措施從發布到疊加效應的實際顯現,也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空窗期”,讓政策紅利得以充分釋放,成了郵輪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推動郵輪產業實現新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打配合”。我國現代工業體系門類齊全,各地不同的產業優勢也具備“打配合”的基礎條件。從產業鏈上游來看,要發揮一些地方在制造業尤其是船舶制造上的優勢,進一步提升郵輪建造供應鏈本土化率,并以此為契機,加快構建郵輪產業自主創新體系。在產業鏈中游,要健全郵輪產業投資管理體系,完善港口運營生態建設,擴展國內郵輪企業的船隊規模等。從產業鏈下游來看,還要提升郵輪旅游航線開發能力,進一步提升郵輪旅游產品附加值。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郵輪產業發展對經濟的帶動效應較強,但是并非長期效應。因此,應當培育更具競爭力的郵輪產業集群,提升我國郵輪產業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將短期的“過路”效應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落地”能力。比如,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不妨以郵輪為載體,整合城市資源,充分調動起郵輪產業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推出更多“郵輪+”“+郵輪”系列消費新場景,吸引國內國際知名商業主體和消費品牌集聚,打造全球郵輪消費目的地。
說到底,更好地發掘“海上黃金產業”這座富礦,還是要靠鍛造硬核能力來支撐。相信隨著我國郵輪市場的逐步開拓,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將競相來到中國,國際間的往來交流也將更加密切,熠熠生輝的“海上黃金產業”將持續為全球經濟增添新動力。(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郵”出新場景,激發“藍”動能
在常來常往中共享開放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