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這場淀粉腸行業的“大地震”已然波及到了整個產業鏈,從生產廠家到小攤小販,無人可以逃避。不得不承認,這起事件已成了“羅生門”,多方各執一詞,真相暫時還未浮出水面。還原事件真相成了當務之急,這有賴職能部門、媒體、企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維護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這其中,無論理性、實事求是,還是規范、標準,都不可或缺。
雖然沒有出現在央視“3·15”晚會上,但淀粉腸這幾天在網上的討論熱度卻居高不下。因遭其他媒體曝光使用骨泥,加上各類媒體和自媒體“推波助瀾”,曾經廣受歡迎的“網紅小吃”淀粉腸一夜之間“塌房”,被眾多消費者列入了黑名單。這場淀粉腸行業的“大地震”已然波及到了整個產業鏈,從生產廠家到小攤小販,無人可以逃避。
“有大娘出攤賣淀粉腸,但兩小時過去仍無人問津,最后自己默默把淀粉腸吃了。”看了這樣的新聞,或許不少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與此同時,“破防”的還有很多一直追捧淀粉腸的“小孩哥”。而那些生產企業更是如臨大敵,多家企業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否認自家淀粉腸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骨泥。這些辯解澄清在巨大的信任危機面前似乎顯得無力,不過隨著更多的企業加入到“自證清白”的行列,也有越來越多的網友發出了“靈魂之問”:“到底是哪家企業的淀粉腸里有骨泥?”
荒謬的是,對于這個本該優先回答的問題,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答案。就連這場風波中最先做出相關報道的媒體,也尚未提供確切的廠家信息和證據。反倒是有企業拿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突擊檢查的結果為自家清白背書。換句話說,當很多人對整個淀粉腸行業產生質疑,而這樣的質疑卻并非基于充分確鑿的事實證據時,那么質疑的理由也就只剩下“寧可信其有”了。不得不承認,這起事件已成了“羅生門”,多方各執一詞,真相暫時還未浮出水面。
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骨泥是否可以添加到淀粉腸中,對此,不同專家似乎有不同看法,讓他們先在科學范疇中進行充分研究,而且這樣的研究恐怕一時半會兒也很難達成共識。不過,在淀粉腸行業標準缺失的情況下,基于當前的語境,是否添加骨泥已經成為公眾判斷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之一,或者說,淀粉腸里不能添加骨泥,是大多數消費者的普遍共識。那么,徹底搞清楚有沒有企業、有哪些企業在淀粉腸中添加了骨泥,就成了當務之急。否則,為了盡可能避免風險,公眾只能選擇用腳投票。拖得時間越長,對淀粉腸行業的發展就越不利。
還原事件真相,有賴職能部門、媒體、企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維護食品安全,我們要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保持理性和謹慎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放過首惡的同時,也不傷及無辜。
需要思考的是,這起事件為何會愈演愈烈?一方面,應當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快速傳播,輿論場紛繁復雜,而且負面信息往往更容易被關注和擴散。食品安全治理和食品行業健康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輿論環境,這需要全社會合力營造、用心維護。另一方面,行業標準的缺失,也讓整個淀粉腸產業鏈在面對輿論風暴時沒有底氣、缺乏抵抗力。反觀它的姊妹產品火腿腸,因為早就有明確、透明的行業規范和標準,所以近些年來發展比較平穩健康,很少遭遇這樣大的風波。這也提醒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等各方,為淀粉腸行業“立規矩”刻不容緩。
維護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這其中,無論理性、實事求是,還是規范、標準,都不可或缺。(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淀粉腸”也分品牌,胡作非為的是少數
“小王子”發聲,淀粉腸行業還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