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的支撐。只要持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著力推進產業帶動就業,主動適應產業升級方向,不斷優化勞動力供需結構,我們就能繼續保持就業穩定態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基本穩定、持續好轉,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繼續增加,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到3397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的支撐。我國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千方百計穩就業。2020年以來,在經濟運行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我國依然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100萬以上。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分別是1186萬、1269萬和1206萬。應當說,穩就業為穩增長貢獻了積極力量。
不過還要看到,當前就業總量壓力仍然較大,“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依舊突出。供給方面,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保持在高位。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這個數字,再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以及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勞動力供給總量仍然很大。需求方面,效率優先背景下的產業升級讓企業更注重采用新技術,以節約勞動力成本。尤其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廣泛滲透,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從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的視角看,以上兩個方面其實都不是問題,反而是經濟發展的優勢。勞動力供給充裕,說明我國在不斷提高人口素質的同時,繼續保持著人力資源總量優勢。產業升級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則說明經濟結構在朝著更優、更好的方向調整,經濟發展質量在不斷提升。
不過具體到就業市場,勞動力供給總量大和產業升級持續進行,也使得勞動力就業面臨著供需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一般來說,勞動力素質提升和技術變革并不同步,前者往往滯后于后者。而隨著技術變革進程加快,就業市場結構不平衡現象愈發明顯。所以,解決當下就業難題,關鍵就在于優化就業市場結構。
為此,要著力推進產業帶動就業,緊盯勞動者素質提升,緊扣不同產業的勞動力需求,抓好職業技能培訓,充分調動高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的積極性,構建職業技能培訓的多元供給方式,縮短勞動力素質提升和技術變革之間的時滯,讓更多勞動者盡快適應產業升級需求。同時,要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通過提供多種崗位來切實吸納更多勞動力,讓不同技能的勞動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任何生產要素發揮作用,都需要借助人這一載體。解決就業,就是要提供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平臺,激勵人參與勞動、創造財富。只要持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著力推進產業帶動就業,主動適應產業升級方向,不斷優化勞動力供需結構,我們就能繼續保持就業穩定態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筑牢就業之基 點亮萬家燈火
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