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不斷優化就業服務的同時,還要持續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如果人人都能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無論對個人、家庭還是國家,前景都無比光明。
人社部近日發布數據,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人,同比增加12萬人;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并逐步得到改善。
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之源。14億多人口的大國能保持就業穩定,非常不容易。今年以來,在“拼經濟”的氛圍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就業政策“工具箱”日益豐富、新崗位新職業不斷涌現,為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有力支撐。據了解,今年線下招聘會比往年多三成,其中,崗位數量過萬、進場人數過萬、意向簽約超千人的特大型招聘會近百場。
不過,還不能掉以輕心,穩就業的任務仍然艱巨。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就業總量壓力比較大;3月份,16歲至24歲青年人失業率達19.6%,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此外,勞動者在求職中還面臨著一些急難愁盼的問題,比如“35歲”門檻、靈活就業群體的勞動權益保護等。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是互促共進的。根據測算,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近200萬人就業。只有把經濟發展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把就業的“蛋糕”做大。
長遠來看,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這將為就業穩定創造良好條件。短期來說,當前企業經營還面臨一定困難,尚未完全恢復元氣。因此,要落實落細支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就業容量大的企業深挖潛力,促進更多經濟新業態加速涌現,從而進一步加深加固就業“蓄水池”。
在確保充分就業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優化服務,提高就業質量。事實上,行業之間用工需求是否“冷熱不均”、企業招聘行為是否規范、求職人員引導是否到位等,都事關穩就業的質量。
近年來,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經濟下的就業形態,直播帶貨、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日漸成為靈活就業的熱門選擇。然而,大量的靈活就業者收入穩定性差、抗風險能力弱、上升通道狹窄,有的只是低水平重復勞動。對此,政府部門等要因勢利導,積極開展技能培訓,補齊勞動者權益保障短板,健全技能人才評價激勵機制,讓勞動者的勞動更體面。
當然,在就業總量壓力之下,也更加考驗求職者的競爭力。2022年全國1.62億經營主體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萬家,實際招到高校畢業生的只有265萬家,凸顯出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的不匹配。這一方面需要求職者充分認清形勢,擺正心態,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增強自身就業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實做細就業服務,加大就業幫扶,促進育人體系與市場需求相適配。
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不斷優化就業服務的同時,還要持續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當前,勞動力市場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就業歧視現象,比如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等,這些人為設置的障礙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費。對此,要下大力氣糾偏改錯,消除各種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使就業市場更加有序。如果人人都能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無論對個人、家庭還是國家,前景都無比光明。(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穩就業,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
持續發力穩就業促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