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國家卓越工程師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擬表彰對象開始公示,83人和50個團隊位列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以黨中央、國務院的名義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尚屬首次,可見其規格之高、分量之重。
從公示名單中,也不難體會到這一點。從領域上看,中國天眼、“華龍一號”、“天河”超級計算機、復興號……50個團隊的研究范疇中,上到浩瀚宇宙,下到微觀粒子,無不是“國之重器”,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對象上看,除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國家級創新平臺外,名單中還涵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以及民營企業中頭部企業、產業鏈“鏈主”、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主體,可謂是充分競爭、優中選優。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向他們致以最高禮贊,也是對自主創新的禮贊。同時,這也是以點帶面、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的應有之義——卓越工程師之“卓越”,代表的不只是“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的實力,還有“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心懷“國之大者”的站位。
工程師的角色為何如此關鍵?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曾這樣描述:“如果將創新鏈從前至后按1到9排序,1到3是在實驗室的研發階段,7到9就是產業落地,那么4到6中間的這一段就是工程師發揮智慧與力量的范圍。”也就是說,科學家的“大腦”和工程師的“雙手”同樣重要。從數量上看,今天的中國是擁有工程師最多的國家,2000年到2020年這20年間培養了6000萬名工程師,但高層次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世界頂級大師和科技領軍人才尤為欠缺。前不久,25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名呼吁,要重視改變人才培養中的“工科理科化”現象,就是一個典型實例。
從全球范圍來看,“工程師紅利”也正在成為新的競爭籌碼。正如馬克思所言,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全球創新版圖加快重構,一味做技術的跟隨者顯然行不通,必須搶占創新制高點,塑造新質生產力,避免被“卡脖子”;另一方面,全球科技進入一個多點突破、相融匯聚的階段,創新活動逐漸交叉化、復雜化,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推向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也少不了一支一專多能、有突出創新能力、可解決復雜難題的工程師隊伍。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期待此次表彰成為弘揚“工程師文化”的重要契機,營造出尊重技術、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