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在商務部15日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李剛表示,近年來,我國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農村消費潛力持續釋放。《三年行動計劃》將加快補齊縣域商業發展的短板弱項。(8月16日《經濟日報》)
縣域連接城鎮和鄉村,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我國現在有2800余個縣級政府組織,常住人口約7.4億,鄉鎮和村兩級消費市場占全國消費市場的38%,發展縣域商業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應看到,縣域商業體系在硬軟件兩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譬如,商業設施不夠完善,商業網絡尚需“補鏈”“補網”,縣域消費環境有待優化改善。部署推進縣域商業“三年施工圖”,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村消費“雙提升”以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補齊短板,關鍵詞至少有三:
關鍵詞之一是“通”。流通連接著生產和消費,是發展縣域商業的重要保障。只有暢通城鄉雙向流通渠道,讓農產品“飛”出大山,讓工業品“走”進農家,方能更好滿足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求。譬如,為了拓寬農產品上行渠道,《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提高農產品冷鏈流通效率。通過加強零售終端等節點的建設,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推動農產品供應鏈轉型升級,讓農民的好收成實實在在地變為好收入。
關鍵詞之二是“活”。市場主體有活力,發展縣域商業才有動力。所以,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至關重要。譬如,為解決農村市場主體小散弱的問題,《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支持農村中小流通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農村新型商業帶頭人,鼓勵農村電商創業就業。聚焦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特別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探索發展智慧物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鼓勵郵政、供銷、快遞、商貿流通等主體開展市場化合作、推動共同配送服務,支持培育一批“小而美”的農村電商特色品牌,為的就是以新模式激發新活力。
關鍵詞之三是“融”。縣域作為我國承上啟下的重要行政單元,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農村商業的切入點。《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建立縣域統籌,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這意味著應從農村流通、消費的實際情況出發,強化縣城的中心地位,發揮鎮的重要節點功能,加強協同聯動,形成要素融合、產業融合、治理融合的合力。譬如,建設改造一批縣級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鼓勵縣城購物中心、大型商超向鄉鎮延伸服務,促進農產品流通、電商、商貿企業向生產環節延伸產業鏈,進一步打通生產和消費。又如,構建商業服務完善的社區生活圈,增強縣城商業輻射能力,加強對鄉村商業發展的帶動。
到2025年,全國將打造500個左右的縣域商業“領跑縣”,進一步帶動欠發達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就尤其需要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用縣域商業“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致富門”。可以預見,隨著縣域消費升級提速,發展縣域商業必然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