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花大價錢買的化妝品,只有瓶子是真的,擱誰都心塞。市場秩序越規范,消費者才能越放心。小小空瓶,事關市場經濟秩序、消費者權益保障,亟需各方重視,形成治理合力。
售價3000元左右的某品牌面霜,用完后空瓶能賣300元左右。近日,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出現了買賣高檔護膚品空瓶的現象。小小空瓶,怎會如此“吃香”?據媒體報道,這多與制假售假有關。
生活中類似的高價回收產品包裝并不鮮見,像我們熟知的煙酒、奶粉等領域都有。它不同于尋常的廢品再利用,而是“真瓶裝假貨”的老把戲。此前,南京、揚州等地曾破獲過多起造假案件,造假者均是從網絡上高價回收化妝品空瓶,再進行灌裝售賣。為什么此類現象屢禁不止?這背后有一條巨大的灰黑產業鏈。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轉變,中高端化妝品市場蓬勃發展。再加上線上社交、電商平臺興起,不少人無暇逛商場專柜時便會選擇網購,這就給了造假者以可乘之機。據了解,化妝品制假售假已細分出“假貨生產商”“包材提供商”“渠道批發商”等環節。其中,仿制瓶子的難度較大、成本較高。
瓶子其實是名牌化妝品的“招牌”,不少品牌會在瓶身噴碼標注生產批次,以起到產品追溯和防偽功能,很多消費者正是靠瓶子來辨別化妝品真偽。這也是造假者不惜重金去仿制包裝,甚至直接回收正品包裝的原因。售賣時,他們一般還會以“殘次品”“試用品”等說辭掩人耳目。化妝品制假售假有多賺錢呢?2021年7月,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檢察院公訴了3名制假販假者。3人采用稀釋正品化妝品再灌裝的方式大量生產假冒化妝品,僅2018年至2020年間,非法所得就超過3100萬元。
利益驅動致使造假者鋌而走險。同樣的,一個空瓶能賣300元,對一些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來說,也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每售出一個空瓶,就可能有一個消費者買到假貨。花大價錢買的化妝品,只有瓶子是真的,擱誰都心塞。
市場秩序越規范,消費者才能越放心。小小空瓶,事關市場經濟秩序、消費者權益保障,亟需各方重視,形成治理合力。監管部門要建立常態化監管體系,不斷提升監管能力,依法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同時還應暢通消費者舉報渠道,讓消費者權益保護隨時“在線”。同時,二手平臺也有義務加大信息審核力度,過濾和禁止可能與灰黑產業鏈有關的回收行為。
在“堵偏門”的同時,還要“開好正門”,比如,不妨暢通正規的回收渠道。據了解,一些化妝品品牌已推出“空瓶回收計劃”,有的商場也設置了護膚品、化妝品空瓶自助回收機,以鼓勵消費者進行投放;有的美妝產品推出了商品替換芯,以實現外包裝的反復利用。這些都不失為有效的促銷手段,也能保護品牌不受假冒偽劣商品的侵犯。
打擊造假,人人都是利益攸關者。對消費者來說,更要提高警惕,一方面別貪圖小利,莫因小小空瓶成為制假售假者的“幫兇”。試想,若假貨橫行,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焉知你不會是下一個受害者?另一方面,要通過線上線下的正規渠道購買化妝品,以免“踩坑”。若人人都是一道防線,那我們消費時將更加安心。(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300元一個的化妝品空瓶,都去哪兒了
回收空瓶防假貨,化妝品企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