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多重要?來自產業領域的代表委員們感受最深——無論是“藍瓊2號”“量子號”通信衛星、C919大飛機這樣的大國重器,還是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等一個個超級工程,都離不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撐。
在去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了“練好內功、站穩腳跟”的重要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作出相關工作部署。作為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標志,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基礎。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形成了規模龐大、配套齊全的完備產業體系,制造業規模占全球約30%,但產業鏈供應鏈仍存在諸多“堵點”“斷點”,供需結構失衡、質量效益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特別是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因素疊加影響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
堅守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這個根本,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一招。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具有核心和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當前,我國發展進入了風險與機遇并存、超預期因素增多的階段,只有抓牢實體經濟這個著力點,持之以恒把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做優,中國經濟方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充分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源頭技術創新,需要把創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不能“把自己的大樓建在別人院子里”。一方面要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更多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快“制造”向“智造”轉變;另一方面要讓產業制造成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用深厚的制造根基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養分,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創新驅動是應有之義,協調發展同樣不可或缺,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各類生產要素的協調發力。這意味著,我們要更加注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形成更高效的產業供給體系,繼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搞科創難、做實體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條路并不好走,但它關乎國運、關乎未來。即便荊棘叢生、困難重重,也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對此,我們別無選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