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農村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詞。基礎設施強起來,公共服務優起來,美麗鄉村將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希望的田野也將更加充滿希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基礎設施的改善,事關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鄉村雖然山青水美,但交通不便,發展滯后,許多農特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雷電天氣時,電視機里的人像時常被“拉長”或“壓扁”;有的學生上網課時,甚至需要翻山越嶺找信號……
這些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已有很大改善,鄉村面貌也煥然一新。目前,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全國有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農村互聯網普及率較10年前提升了33.9個百分點……
但也要看到,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要求和廣大農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相比,仍有差距。比如,農村道路、供水、能源、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還不健全,廁所、垃圾污水處理、村容村貌等人居環境條件還需持續改善,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2021年,我國農村戶籍人口7.6億人、常住人口4.98億人,未來即便是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還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他們與城鎮居民一樣,也向往在居住地就能過上現代生活。
事實上,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關系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還關乎鄉村產業發展基礎,更事關經濟大盤穩定。從提升供給質量上看,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增強農村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能力,對優化我國產業區域布局、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具有積極作用。從有效擴大內需上看,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增收能力,將助推農村消費市場擴容提質。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擴大當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在建項目實施進度,開工一批新項目。這一部署安排,將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從當前看有利于保供防通脹、穩住經濟大盤,從長遠看有助于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不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般資金投入大、周期長,因此還要進一步完善政府投資體制,充分激發社會投資的動力和活力。此前,不少地方已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例如,近年來廣東省就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以“政銀保”“投貸補”等形式引導更多金融資本投向農業領域。
農村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詞。基礎設施強起來,公共服務優起來,美麗鄉村將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希望的田野也將更加充滿希望。(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支撐作用
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