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出差返鄉的于江終于拿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專業職稱證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于江表示,這是他通過石家莊市農民職稱評定后,第一次有了成為“職業農民”的實感。于江是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鹿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拿到證書的那一刻,意味著他成為了全市最先取得初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他說:“我的妻子是一名老師,具有專業職稱,我一個種地的農民,現在也獲得了專業職稱,我很高興。”(11月2日《新京報》)
一直以來,“職稱”一詞被當作區分科學技術人員等級的稱號,在例如工程師、教授、講師等行業中常以職稱作為衡量個人專業程度的硬性指標。農民,一個常常被大眾貼上“體力活”標簽的職業,也能獲得專業職稱一事一經報道,立刻引起熱議。筆者認為,開展農民的職稱評定工作對于提高廣大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積極性、加快建設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團隊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助推作用。
農民的職稱評定為像于江一樣的農民提供了職業“第二春”。事實上,于江并非全國第一個獲得專業職稱的農民。自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以來,全國多地已啟動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和于江一樣,這些通過職稱評定、獲得了專業職稱的農民們,也非刻板印象中的“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民,而是經過專業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在經過培訓指導后,這些職業農民不僅可以運用種植的科學知識提高產量,還可以幫助農民實現“職業升級”,由單純的種植工作,拓展到經營合作社、成為鄉村農業技術員等更高水平、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內容。
農民的職稱評定不僅意味著單個農民的新機遇,更意味著更加雄厚的鄉村振興人才儲備力量。于江的經歷對于村里的其他農民無疑是一種鼓舞和啟發。在未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會自發地參與農業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學習,擺脫過去“憑經驗”的低效率種植觀念,愿意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在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的過程中,農村原本的人口外流、老齡化嚴重等問題也將逐步得到改善,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也有著極大的實際價值。
正如于江所說,農民評職稱,是對職業農民技術的肯定,也只有劃分門檻,才能讓加快農民職業化步伐,回應鄉村振興的要求,培養真正愛農業、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國家歷來重視農村的建設與農民的發展問題。農民評職稱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職稱”這一頭銜,更多地表現了國家對于專業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對于鄉村振興進度的推進、對于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視。這些種田“博士”的出現,將在推動農民們個人價值實現的同時,促進農村整體的“改頭換面”。未來,在廣大農民前方,也有等待被征服的星辰大海。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