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消息,8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增長最為明顯,達9.62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805萬,占網民整體的91.5%。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0.2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042萬,占網民整體的97.7%。(8月31日《新京報》)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龐大的網民構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消費市場,也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用戶基礎。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此前中消協發布消費者個人信息網絡安全報告顯示,約有三分之二的受訪消費者,過去一年里遭遇過個人信息被泄露或竊取等現象。如果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不知多少人利益受損。個人隱私安全,越發讓人感到不安。
近年來,網絡“雙刃劍”作用日益明顯。一方面,網絡可以傳播正面聲音,宣傳科學文化知識,迅速反映社情民意,豐富信息服務,進行社會監督;另一方面,網絡作為“自媒體”,也會使非理性聲音、謠言、詐騙及淫穢等有害信息大面積傳播。現有管理手段已難以適應,這對網絡信息安全與網民身心健康,構成了新的威脅。特別是,統計數據也顯示,八成青少年對互聯網信任度高、依賴性強,網絡安全意識弱,缺乏全面的自我保護意識,遇到網絡威脅不知道如何處置。
可見,在網民規模日趨龐大的今天,捍衛網絡安全是關鍵。首先,網絡信息主管部門應積極履責,對遵紀守法、積極傳播先進文化的用戶以鼓勵,對傳播有害信息的用戶給予限制和懲戒,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查處。同時,應依法將論壇、微博、博客、搜索引擎、公眾號、直播平臺、短視頻等具有新聞輿論和社會動員功能業務,納入專項許可范圍。比如,網絡實名制是杜絕電信詐騙、賬號盜竊、虛假信息、垃圾郵件、個人信息泄露等,營造健康信息環境的一個手段。再者,要建立健全對網絡輿情的應急預案,對可能引發侵害網民利益事件的有害信息的監測、預警、通報、處罰等,應該作出相應的具體規定。
特別是,要通過制度建設,構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網絡道德制約體系,監督網絡始終堅持清醒自律的態度。網絡工作者,需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始終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將高尚的道德情操內化為職業精神。應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規的引導,提高政府對于虛假、低俗網絡信息的技術制約與實質監控。政府應該明確網絡信息安全“把關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積極的引導,有必要完善相關法規,對那些挑戰網民信息安全的行為,堅決依法進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