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大量上市的四川攀枝花凱特芒果,又被“大量滯銷”了。8月初,微信公眾號“說聲晚安”和“助農追夢”發布消息稱,“痛心!數百萬斤攀枝花凱特芒果滯銷!”“600萬斤大芒果價格暴跌”。12日,當地市場監管局回應,芒果滯銷不實,已責令公眾號運營方“刪除上述悲情營銷內容,并對其進行政策講解、法律宣傳”。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多個村民均“沒有聽說”有芒果滯銷情況,芒果收購點一片繁忙。
攀西地區果蔬遭遇悲情營銷,早已不是新聞。全國范圍內,水果等農產品“被滯銷”,也屢見不鮮。2018年“臨猗蘋果滯銷”事件中,果農將蘋果賣給蘋果購銷商,購銷商與電商形成合作,誘導果農拍攝“賣慘”視頻,18天售出117萬箱蘋果。不良團隊夸大事實甚至無中生有,用“賣慘”博取消費者同情,不僅透支社會善意,還在消耗社會互信。
一般而言,“賣慘”主要有兩種方式:以提高銷量為誘餌,找當地人配合拍攝;二是斷章取義,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拼湊出悲慘文案。農產品成為悲情營銷重災區,主要是因為滯銷現象時有發生,信息真假難辨。加上“賣慘”往往和低價組合在一起,消費者買到實惠商品的同時還能幫到別人,同情心驅使下容易“消費助農”,即使出現缺斤少兩、品質不佳的情況,也很少較真。
但農產品往往價格越高越暢銷、價格越低越難賣,很難走薄利多銷的路子。果農的議價能力本就弱,“滯銷”的虛假消息一旦形成勢能,水果價格被打壓,假信息很有可能導致真滯銷。悲情營銷能幫果農解決燃眉之急,然而有幾分利潤真正落到果農手中,豐產能不能實現豐收,還不好說。媒體此前報道,“賣慘”直播所售商品大多傾向于山貨、工廠積壓商品等相對便宜的東西,低價營銷的“滯銷”農產品經常貨不對板,不僅會擾亂市場價格,還給當地果業品牌形象造成嚴重影響。相關案例中,當地果農有配合營銷的,也有堅決反對的,抵制“種得好不如賣得好”不良導向,需要看到短期營銷利器的潛在危害,堅持長期主義。
監管部門對悲情營銷的處理,基本以辟謠、刪稿、封禁賬號為主。專門“做滯銷”的不良團隊違法成本低,換個“馬甲”再犯,整治活動豈不是變成了“打地鼠”游戲?農產品“被滯銷”,傷農非助農。及時澄清不實信息,是壓縮虛假宣傳生存空間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