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擋在求職者面前的屏障很多。“女性不要”“35歲以上不要”“第一學歷非211、985不要”……現在又多了一條:“進過方艙的不要、陽過的不要”。
最近一段時間,曾感染過新冠的陳峰和他的同伴,在上海求職時吃了無數次這樣的閉門羹。據新民晚報報道,今年春天,陳峰從外地趕赴上海,在方艙醫院工作時期被確診為陽性,但如今他早已治愈出院。迎接新生活的他出去找工作,卻發現不管是電子廠,還是保安、快遞分揀員等,都在招聘要求里寫著:“陽過的不要、進過方艙的不要。”
從報道來看,像陳峰這樣求職屢屢受阻的并非個例。當下,上海已經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而陳峰及其他新冠康復者在求職時,仍然遭受令人費解的歧視,此等情形讓人擔憂,引發了輿論強烈關注。
有的用人單位,對新冠康復者“另眼”相看,或許有“怕復陽”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今年已經是新冠疫情暴發的第三年,大家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可以說今非昔比,就醫學角度所言,作為康復者并不具有傳染性,人們理應對此更加包容,用人單位更應該卸下心理負擔,對康復者求職一視同仁,甚至給予一定程度的保護。
更何況,就業權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不能被任何人、任何機構無緣無故地剝奪。我國的《就業促進法》和《傳染病防治法》都有明確規定,勞動者有平等就業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因為應聘者曾經“進過方艙”“陽過”,在其已經治愈的前提下,還對人家設置就業屏障,不僅違反科學理性,還觸犯了法律法規,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缺失了文明社會應有的人性關懷。
如何對待新冠陽性康復者,對社會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是一次考驗。不妨考慮在健康碼中遮擋核酸檢測陽性記錄,實行僅在后臺可見的人性化操作,從而保護康復者就業時免遭歧視。
無論如何,希望陳峰們盡快回歸正常生活。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