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已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批4762家,平均研發強度超過7%,平均研發人員占比25%左右,平均有效專利數逾50項。此外,還培育了5批596家“單項冠軍”企業,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
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業,在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隨后出臺的重要配套政策,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環境。
然而,政策支持能否充分發揮作用,還需看中小企業是否具備“獨門絕技”,即真正掌握創新科技。截至目前,我國已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細分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位于本省份細分市場首位。現有的企業案例表明,準確把脈市場用戶需求、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保持自身產品和技術迭代創新,是“小巨人”企業能夠做到脫穎而出的關鍵。
目前來看,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推動提升“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已顯成效,但仍處于爬坡階段,這與其所處的發展困境密切相關。一方面,大多數中小企業面臨著市場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難題;另一方面,全球疫情影響下,原材料價格上漲、海運一艙難求等新問題出現,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為此,制造業可調整上下游產業布局,創造產業集群,支持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有企業家就曾呼吁繪制龍頭企業供應鏈“地圖”,向中小企業開放,在某些細分領域逐步使用中小企業優質產品替代。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積極發揮服務引導作用,搭建創業大賽、工業園等合作平臺,著重培育中小企業技術在工業生產環節中的不可替代性。
同時,還要加強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支持力度,加強中小企業權益保護,并引導資本對中小企業投資具備足夠的信心,傳遞積極的市場信號。制造業發展周期相對較長,“專精特新”企業不但數量多、市值小,而且其未來成長不確定性大,導致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和權益保護的痛點。這就需要有關方面積極協調,幫助它們做好融資工作。
北交所已于去年11月15日開市,市場上首只獲批的“專精特新”主題基金也在11月5日正式發行,通過量化選股的操作幫助中小企業獲得投資機會。可以看出,適當的引導和平臺搭建,有利于激發投資者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熱情,幫助中小企業獲得直接融資。
目前,工信部計劃利用5年時間培育形成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千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在此背景下,中小企業應當牢牢把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積極引導良性資本和創新人才的流入,借助平臺機會向上下游借力發展。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