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做得好的“網紅”商店,往往擁有其獨特的造血“秘笈”,而不是僅僅依賴于“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種草”。商業口碑可以始于顏值,但更要久于產品和服務。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付云鵬/攝
最近,有媒體揭秘“網紅”店鋪營銷套路:要想開一家“網紅”店,需要三個步驟:第一步,把餐廳開開;第二步,請“網紅”在各種平臺上發布“種草”文章、圖片或視頻;第三步,坐等客人來。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第二步發布“種草”信息。為了達到宣傳效果,店家會花錢請一些“網紅”前來拍攝視頻、圖片等,并在各類網絡平臺上發布。這些“網紅”往往熟練掌握各種拍攝、修圖、剪輯技術,并熟知多種營銷策略,可以幫助店鋪達到迅速為觀看者“種草”的效果。消費者被“種草”之后,前去“拔草”卻成了一場“賭博”:運氣好的消費者,確實能吃到美食或買到優質產品;而運氣不好的消費者,則會踩“雷”,碰上實物和“種草”視頻貨不對板的情況,甚至上當受騙。
“種草經濟”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消費業態,受到大眾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個性化,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消費目的也從保障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躍遷。對不少年輕人來說,“種草”的作用,不僅僅停留在消費選擇上,更在于對新型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追求和選擇。而這一類消費群體在做出購買決策時更容易被“種草”,是因為某些“網紅”打造出來的風格,往往能與消費者自身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產生共鳴。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這種需求,很多商家便投其所好,主動打造“網紅”店,他們看重的當然也正是“網紅”帶動消費的能力。
雖然“種草經濟”提高了消費者的決策效率,但是我們也應警惕由此引發的一些問題。比如,看上去制作十分精良的“種草”文案、照片或視頻,讓消費者忍不住去這些“網紅”店鋪“打卡”,這極易引發沖動消費。而消費者往往難以分辨出自己心儀的店鋪是不是加了“濾鏡”經過過度包裝的“賣家秀”,等到實地體驗之后,才能發現店鋪的“真面目”。不僅如此,有的店鋪甚至涉嫌虛假宣傳。其實,“網紅”店鋪想方設法聚攏人氣,并以此刺激消費,原本是件好事,但若是把心思全用在表面功夫上,那路就走窄了。
而且,目前“種草”平臺缺乏有效的管理標準和規范,如果任由這些平臺無序發展,甚至讓有“種草”需求的消費者反成待宰的“韭菜”,那損害的將不只是平臺和商家的信譽,還有被激發出來的新型消費活力。
其實,做得好的“網紅”商店,往往擁有其獨特的造血“秘笈”,而不是僅僅依賴于“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種草”。商業口碑可以始于顏值,但更要久于產品和服務。尤其對于借助“種草”營銷的“網紅”店鋪來說,認清自身發展條件,不斷豐富產品與服務,探索更為清晰的盈利模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才是制勝市場的關鍵。(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用戶"被自動續費" App收費還有多少"套路"?
“種草平臺”變“韭菜地” 好物分享為何變了味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