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對于用戶來說,選擇成為App會員的目的,是來享受更多優質服務的,不是來絞盡腦汁跟平臺“斗智斗勇”的。收費的“套路”太多,“勸退”了用戶,企業的信譽也丟了。對于企業來說,真正需要做的是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用過硬的產品與服務打造自身品牌影響力,進而贏得更多用戶、謀求更大發展。
圖為部分App會員自動扣款期限
“免費開通會員”“一分錢體驗7天會員”“限時6元尊享鉆石會員”……不少網民發現,手機掃一掃就能輕松開通各種平臺的會員包月、包年服務套餐,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自動續費”。
在調查過程中,記者下載了20款帶有自動續費功能的App,僅有6款可以在App內實現退訂,其余的需要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中找到4級或5級頁面,點擊相關按鈕才能完成退訂。此外,大部分App將提示扣款的時間節點設置在到期前1天,還有App提前三天便“自動”扣費。
App平臺開啟付費制會員服務,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是數字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爆炸時代,用戶更易落入信息陷阱,快速篩選獲取信息、獲得更優質服務的個性化需求由此產生。聰明的商家洞察商機,主動迎合市場,推出付費制會員服務來滿足用戶需求。
目前,很多App的付費會員項目會提供新用戶優惠價或首月免費等優惠服務。這些優惠極易引導用戶沖動消費,而且往往與“自動續費”關聯,再加上隱蔽的退訂頁面和復雜的退訂流程,時間長了,用戶很容易默認接受相關服務或忘記退訂。即使用戶哪天反應過來,發現自己已經中了“自動續費”的“圈套”,多半也只能吃“啞巴虧”。更有甚者,一些App前期以優惠引誘用戶選擇“自動續費”,后期則設置“提前扣費”甚至“超前扣費”,讓用戶措手不及。
“自動續費”看似經過了用戶同意,是“用戶的責任”,實則是商家變相強制消費者訂閱,而且有“甩鍋”之嫌。這不僅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商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或許商家推出會員制,提供更好的服務以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的初衷沒問題,然而“算計”用戶甚至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盈利模式,是注定不會長遠的。
對此,國家市場監管部門應督促互聯網企業開展自查自糾,并對相關App消費者應用端口中的交易條款和自動續費界面進行治理規范,重點清理誘導消費者訂閱自動續費會員等亂象。此外,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對于不合理的交易條款,要及時進行申訴,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套路”復“套路”,“套路”何其多?對于用戶來說,選擇成為App會員的目的,是來享受更多優質服務的,不是來絞盡腦汁跟平臺“斗智斗勇”的。收費的“套路”太多,“勸退”了用戶,企業的信譽也丟了。對于企業來說,真正需要做的是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用過硬的產品與服務打造自身品牌影響力,進而贏得更多用戶、謀求更大發展。(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APP自動續費,要杜絕用戶余額悄悄“漏油”
App自動續費套路深,你中招了嗎?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