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王夙認為,在人才的“集聚”方面,經濟特區要繼續發揮好自身優勢。同時,經濟特區作為探索先進發展模式路徑的“尖子生”,不能只是單向吸引人才,更要做人才“集散地”,有“集聚”更要有“散發”。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經濟特區四十年的輝煌征程,恰是總書記重要指示的最佳注腳。
經濟特區甫一設立,懷揣拼搏奮斗之心的百萬人口南下,為稚嫩的經濟特區注入了第一股“人氣”。以深圳為例,特區建立時不到3萬人口,目前已經超過了2000萬。生生不息的人才“移民潮”,是特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背景下,經濟特區應當把人才工作特別是制造業領域科技人才工作當作“牛鼻子”,爭做新時代科技人才的“集散地”。
在人才的“集聚”方面,經濟特區要繼續發揮好自身優勢。
一是把產業定位于吸引科技人才的落腳點。當前,打通“產學研”合作壁壘和促進科技理論成果轉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經濟特區吸引科技人才,必須找準落腳點。如果吸引科技人才的落腳點依然是高校等科研機構,那只是單純實現人才的跨地域流動,而沒有發揮引進科技人才、增加本地發展新動能的實質目的。科技人才及其研究成果只有運用于具體產業,才能推動智力成果轉化進而提高生產力,才能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動力。
二是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作為吸引人才的“定心丸”。經過四十年的發展,經濟特區已經具備了國內相對領先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這些優勢能夠節省人才在經濟特區干事創業過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特區人才引進工作的成功率與效率,堅定外部人才奔向經濟特區“懷抱”的決心和信心。
三是把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吸引高端人才的“催化劑”。深圳特區治理茅洲河、廈門特區治理筼筜湖,都是為了營造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優質生態環境,珠海更是把優美的環境打造成了一張“名片”。對于不少高端科技人才而言,生態環境的優劣正成為其決定在何處干事創業的重要參考因素。經濟特區要繼續發展和維持“宜產更宜居”的城市環境,增強吸引高端人才流入的競爭力。
四是把寬容的社會氛圍作為吸引外來人才的價值靈魂。經濟特區在社會氛圍的營造上,需要注重兩個特別的方向。一方面要營造有利于外來人才迅速融入本地生活的氛圍,深圳特區提出的“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簡單凝練而又朗朗上口,巧妙地強化了外來人才的本地歸屬感。另一方面要培養“寬容失敗”的干事創業文化氛圍,并通過諸如制定“個人破產條例”等制度性舉措,呵護人才敢闖敢干的進取心。
經濟特區作為探索先進發展模式路徑的“尖子生”,不能只是單向吸引人才,更要做人才“集散地”,有“集聚”更要有“散發”。
一方面,隨著特區范圍內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傳統產業存在遷移的客觀需要。特區在進行產業疏解和產業轉移時,應推動相應的產業人才和科技人才跟著產業走,使這些人才能夠繼續造福產業的輸入地。另一方面,特區在鼓勵科技人才反向流動時,可以把諸如優化生態環境、提升治理能力等許多有益經驗與兄弟省市共享,在科技人才的“集散”中“授人以漁”。
經濟特區只有繼續做好科技人才工作,才能在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做出新成績!(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行業改革發展研究室主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王夙)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創辦經濟特區的光輝成就與經驗啟示
經濟特區發展率先實現五大跨越
繼續“敢為天下先” 經濟特區在新時代更要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