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也讓人們對以往的生產生活方式深刻反思。當前人類面臨哪些生態威脅?人類在未來不可知的生態危機中如何贏得主動?
從生態學角度看,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發生原因可追溯到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自然界敬畏精神的缺失。在地球這一完整的生態體系中,每種生物物種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生態位置和生存法則,且不容侵犯。以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和滿足個人欲望的行為中,缺少對自然界的敬畏精神,不斷挑戰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給人類帶來了不可預估的生存和發展危機。
二是生態失衡的影響。人類對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尤其是對野生動物的捕殺、對棲息地的侵犯,打破了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平衡關系,是造成新型傳染病毒暴發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是氣候變暖加大了病毒傳播風險。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日益嚴峻,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遷徙條件、棲息場所造成了直接沖擊,氣候變化還能間接造成許多傳染病的傳播。
四是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減少也能造成傳染病擴散和暴發。比如,水環境受到污染而引發的水源性傳染病,主要是地方病、介水傳染病等。生物多樣性減少也可能引起傳染病的傳播和暴發。
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給推動綠色發展帶來重要啟示。為戰勝病毒,并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生態危機中贏得主動,就要轉變發展思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首先,要推廣綠色生產方式。積極倡導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模式。加快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加快傳統服務業向生態服務業轉型,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產業素質。加快傳統工業向生態工業轉型,構建高效、清潔、低碳的綠色制造體系,開發、引進和推廣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
其次,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要革除生活方式陋習,建立綠色生活質量觀,強調生活目標多樣性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充實。歸根結底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同時,要樹立綠色消費方式。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提倡生活簡約適度,在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情況下提升生活質量,反對過度消費,倡導綠色、適度消費。
此外,還要提高生態道德素養。《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此次疫情凸顯了加強公民生態道德素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提高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需要法治、輿論、教育等多方面力量綜合發力。只有全社會成員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素養、踐行美德,才能形成自覺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道德風尚,為發展構筑起“綠色譜系”,為轉型積累下“綠色動力”。
(作者:遼寧社會科學院鄭古蕊、梁啟東)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