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的意見》指出,建立政務服務績效由企業和群眾評判的“好差評”制度,推動各級政府增強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夯實服務責任。《意見》要求,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體系,建成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好差評”管理體系,各級政務服務機構、各類政務服務平臺全部開展“好差評”,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評價對象、服務渠道全覆蓋。(12月18日新華社)
今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就首次明確提出,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而直到最近,一份專門的“意見”終于出爐。應該說,整個《意見》針對“好差評”制度的方方面面,都給出了事無巨細的預設安排。以此為指引,此前各地零星的、差異極大的政務服務評價模塊,有望真正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可以預見的是,完善的“好差評”制度,不僅能夠倒逼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并且也將推動整個公共治理系統朝著數據化、科學化再進一步。
其實一直以來,政府部門都是鼓勵群眾、企業來評判政務服務的。過去的意見箱、意見簿、熱線電話等等,正是為此而設。但誠如我們所知,現實中此類“渠道”基本都是形同虛設,遠未有效呈現公眾對政務服務的“真實想法”。之所以形成如此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操作程序設計不友好”,市民往往要當著公職人員面白紙黑字“寫意見”,尷尬和壓力可想而知;再比如說,“反饋不及時、不充分”,提了意見卻石沉大海,久而久之公眾自然懶得奉陪了。
相較于以往,如今力推的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完全就是另一個概念了。其最直接的優勢,就是“技術工具”所帶來的用戶體驗的改善。無論是“評價器”還是“線上評價功能模塊”,都很好保障了群眾無須承擔壓力,遵從內心、表達想法的權利,這一做法與商業銀行等市場機構的“成功經驗”是相通的……而除此以外,我們更應該看到,全新的政務服務“好差評”系統,突破性地實現了“評價數據的上收和集納”,這大大打破了傳統的部門壁壘,可謂影響深遠。
以往“意見箱”“意見簿”種種,很多都是部門內部消化了,通常并不會上傳。而隨著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好差評”平臺的建設,相關評價數據將被更高層級所共享和掌握,這意味著“群眾意見”與“上級考核”的無縫對接,也意味著“對下負責”和“對上負責”的有機統一。《意見》明確提出,“加強評價數據的綜合分析和應用”,將“好差評”情況納入績效考評——運用大數據推動治理能力建設與治理模式創新,這可說是絕佳的實踐樣本。
建好、用好政務服務績效“好差評”制度,對暢通“下情上達”通道、理順政府和民眾之關系,至關重要。大數據所驅動的公共治理模式的基因變革,正加速兌現成效。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