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吳彧認為,在試錯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先定規矩再行動是相對理性的選擇。“鏈”向未來,更適宜讓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決定性作用,以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動相關資源流向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對于行業來說,實現去偽存真,遠離虛假繁榮是當務之急。
坊間有言,騙子不可怕,就怕騙子有文化。你躲過了“套路貸”,扛過了“電信詐騙”,面對如今火熱的區塊鏈還能做到心靜如水嗎?有媒體報道,區塊鏈技術火熱背后,另一場“盛宴”卻在暗流涌動:蹭熱點欺騙投資者、炒作數字貨幣“割韭菜”、發行“空氣幣”、打著區塊鏈旗號傳銷、詐騙……不斷翻新的“花式割韭菜”應運而生,區塊鏈成了行騙的“金字招牌”。
經,當然是好經。當下,區塊鏈已成為全球技術發展的一個前沿陣地,很多國家正加緊在該領域布局。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在貿易、消費等領域,區塊鏈實現了高度可溯源性,可幫助監管機構、交易方或消費者核查某種產品的真實來源。在全球化供應鏈中,該技術有助于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并提升監管效率。
但是,好經就怕遇到了歪嘴和尚。這些圍繞區塊鏈出現大量的騙局,其中一個的特點就是,那些所謂的項目與真正的區塊鏈技術毫無關聯。不久前,一款自稱“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的運動APP被湖南長沙市有關部門立案調查。該軟件被指為“典型的金字塔傳銷模型”,是傳統傳銷手段結合“區塊鏈”“大健康”等新概念的結果。
當然,騙局之所以行得通,很大程度上源自這樣一個事實,即區塊鏈為大眾所知,但大眾并沒有真正了解它。一些錯過“買房”或“拆遷”致富的人,不想再失去一次站在風口上的機會。而技術自身的高門檻和陌生感,也會讓很多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是難得一見的投資機會,本著“有棗沒棗先打三竿子”的精神,期盼“天下掉餡餅”。
很多事情證明,餡餅砸不到人的腦袋上,稍不留神,就會落入陷阱之中。騙子的騙術“與時俱進”,而現實的監管卻顯然慢了“半拍”。目前,我國尚未建成打擊涉“區塊鏈”詐騙的完備治理體系,有必要抓緊完善相關法律,以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涉及區塊鏈的相關行為進行界定,為依法打擊涉區塊鏈詐騙提供法律依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還要警惕那些聲稱正在發展區塊鏈技術的公司。據統計,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超過500家自稱同區塊鏈有關聯,但真正披露具體區塊鏈業務內容且屬實的只有不到40家。“蹭熱點”現象十分突出。那些“蹭熱點”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又在忽悠投資者?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行為會導致新的技術污名化,擾亂新的技術正常發展。
自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區塊鏈就被貼上高深的標簽。所以更為重要的是,技術進步應該是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現在區塊鏈的概念比較復雜,這既不利于區塊鏈知識普及,也不利于區塊鏈產業化發展。如果相關知識不普及,騙子就可能利用區塊鏈概念大做文章,普通公眾也很難防范。所以,簡化概念、普及知識是防范區塊鏈詐騙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是一個不斷試錯的動態過程。如今,在試錯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先定規矩再行動是相對理性的選擇。“鏈”向未來,更適宜讓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決定性作用,以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動相關資源流向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對于行業來說,實現去偽存真,遠離虛假繁榮是當務之急。無論如何,人們需要的是有“誠意”的區塊鏈,是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區塊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 吳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區塊鏈,換道超車的突破口
別讓炒概念帶偏了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