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無論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還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其賬號都有人在網上專門注冊并倒賣,已形成一條成熟的惡意注冊和養號黑色產業鏈,產號、養號、銷售市場分工有序,各司其職。百倍暴利滋生互聯網“賬號黑市”,大量黑賬號甚至流入“黃賭騙”等犯罪領域。
網民認為,有關部門需要加大清理整治“賬號黑市”的力度,繼續保持對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從全產業鏈著眼,構建網絡共治體系。
網民“童寧”認為,目前網絡黑產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組織化與專業化趨勢。由于暗網的存在,不法分子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地下黑市”買到網絡詐騙所需要的用戶數據、惡意軟件等產品與服務,在不需要了解攻擊技術的情況下,很多不法分子也可以通過網絡黑色產業鏈進行攻擊,這讓網絡黑產的門檻大幅降低。
在數據泄露方面,數據保管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網民“鄔迪”認為,國內企業的安全意識并不強,一開始,很多企業在被通知漏洞后會選擇置之不理,這是造成之后信息被泄露的原因之一。
也有網民表示,懲處機制的不完善,是導致企業在漏洞發生后沒有及時修補的原因之一。另外,數據庫的設計缺陷也是數據可能泄露的原因。
在互聯網環境下,騙子們分工明確,已形成跨平臺、跨行業、集團式的黑色產業鏈。網民建議,傳統的打擊手段已經不能很好地打擊網絡犯罪,必須構建互聯網參與者的共治體系。
網民“王四新”認為,歸根到底,還是網絡賬號的身份管理存在漏洞,沒能把賬號注冊者和實際使用者綁定起來。必須真正做到“實名又實人”,把網絡實名制落到實處。同時,相關法律法規應當跟上網絡違法犯罪新變化,網站平臺應履行主體責任,地方網信部門也應參與管理,做好全流程監管。
(實習編輯 楊東君 整理)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