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盤和林認為,從杠桿率來看,當前我國杠桿現狀是安全的;從產生源頭來看,杠桿形成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對于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加大力度防控金融風險。這樣,“中國金融危機論”就會不攻自破。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之際,一些市場人士預測,下一輪的危機正在醞釀之中,其中有人還將危機爆發地鎖定在中國,拋出所謂的“中國金融危機論”。
對“中國金融危機論”進行駁斥,我們不是簡單地SAY NO,而是要用經濟數據說話。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有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主要標準是其經濟杠桿率。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杠桿率由居民部門杠桿率、政府杠桿率、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金融部門杠桿率四個方面構成。
其一是居民部門杠桿率。2018年二季度居民杠桿率為51%,較去年年末上升2%,低于去年同期2.8%的增長率,增速有所放緩。居民債務余額增速為18.8%,遠遠低于2017年的25%。而飽受詬病的住房貸款同比增速也已經回落至18.6%,增速明顯放緩。我國居民債務、居民杠桿率與房地產關聯度極高,隨著我國各地房地產調控成效日益顯現,房地產行業逐漸走向健康有序發展,居民杠桿率增速也隨之合理下降。
其二是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2018年2季度,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6.4%,低于去年的157%。從2017年1季度開始,該部門杠桿率就基本處于平穩下降態勢。國家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穩定經濟和去杠桿,而穩定經濟就必然要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杠桿,以保證資金供給。雖然當前企業部門杠桿率的確較高,但是可以發現,其整體下降趨勢已經形成,再加上國家去杠桿政策剛柔并濟,結構化、差異化施政,筆者相信,未來企業杠桿也終將回到合理水平。
其三是政府部門杠桿率。我國政府部門總杠桿率為35.3%,遠低于新興經濟體的48%,更遠遠低于美國的98%和日本的214%。所以,當前政府杠桿情況總體平穩,甚至可以考慮在隱性債務顯性化管理之后,適度提高中央政府杠桿率,利用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實體經濟發展。
其四是金融部門杠桿率。我國資本方金融部門杠桿率在2018年也有所下降,如今已到64.3%,相較去年降低5.4個百分點;負債方也下降了1.4%個百分點。國家推進金融業去杠桿,讓金融業回歸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本質,目前效果初顯。
因此,從上述四個方面的情況來看,我國當前各個部門的杠桿率風險可防可控。
那么,我們再從金融杠桿產生的源頭來判斷一下,杠桿是否會過度增加。金融加杠桿的過程伴隨著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過程和貨幣投放過程,因此,需要從貨幣投放機制和派生兩個方面來理解金融杠桿機制的形成原理。
貨幣投放機制,即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投放與回收。筆者通過查詢wind數據庫發現,從國家開始推進去杠桿以來,M1基本持平,增速趨于0。2018年至今,現金凈投放量也有適度縮減的趨勢。這些都表明了當前我國貨幣增長適度,這就從貨幣量的源頭上遏制了金融杠桿的過快增長。
而且,從2016年7月開始,央行債券發行量也迅速下降。央行主要就是通過調控貨幣投放、債券發行以及財政存款,將金融體系中過多的流動性收回,起到控制負債、控制金融體系整體杠桿率的效果。近兩年我國央行的主要動作,已經彰顯出其主動管理流動性、調節金融體系負債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商業銀行的貨幣派生。參考wind數據庫中的貨幣量數據,可以發現,市場中廣義貨幣M2的增速逐漸回落,總量趨于平穩。國內信貸數據同樣如此,從2017年四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國內信貸量也趨于平穩,甚至有下沉的趨勢,雖然在二季度又有反彈,但是增速依然低于之前。
竊以為,從杠桿率來看,當前我國杠桿現狀是安全的;從產生源頭來看,杠桿形成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所以說,所謂的“中國金融危機論”實為杞人憂天。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杠桿情況就不存在問題。政府依然需要加大企業去杠桿力度,宏觀統籌規劃,合理引導資金流向,滋養實體經濟。同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推進政府隱性債務顯性化,將其納入統一預算管理,減少灰色杠桿與影子銀行。
因此,對于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加大力度防控金融風險。這樣,“中國金融危機論”就會不攻自破。(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盤和林)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視頻:有效防控風險 讓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
“中國金融危機論”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