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有什么樣的供給。中國市場進入需求主導的發展階段后,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購買愿望更強,更關注建立在高品質基礎上的性價比,這種需求結構決定了單純拼價格的“老路子”難以維系,品質已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一個縮影。順應國內消費升級趨勢,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就要在“立”上下功夫——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既是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的細化措施,也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有效路徑。
圖為2018中國(廣州)國際機器人、智能裝備及制造技術展覽會上的企業展臺。(圖片來源:東方IC)
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斷壯大
新舊動能轉換是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旋律。從供給看,多年來我國大量資本、資源過度進入中低端制造業,造成這些行業投資擁擠和產能嚴重過剩,同時中高端產業由于技術門檻較高,資本、資源的進入又嚴重不足。在供給結構上,中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供給不足的現象非常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培育經濟增長的澎湃動力,才能繼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成長快——新動能保持高速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8%;活力強——創新與創業互促共進,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目前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已超過1億戶,達到標志性高點;業態新——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新業態蓬勃涌現;環境優——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新動能培育的制度建設不斷加強。
應當看到,切實的“進”中才能實現持續的“穩”。發展新動能,必須在培育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和化解淘汰過剩落后產能的基礎上,推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升級互促共進,把國內巨大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大力補上短板,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同時,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不僅立足國內市場,也要主動參與國際競爭。
圖為宿遷市宿城經濟開發區,江蘇廣特電氣有限公司的工人們在生產高科技電氣產品。(圖片來源:東方IC)
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加快
俗話說得好,有多大的鍋,下多少米。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框架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社會總供給結構優化,而社會總供給結構優化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基礎。因此,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當然要認識到,傳統產業不一定是落后產業,只要進行科學的改造升級,也能煥發生機活力。
今年以來,我國工業不斷提升經濟韌性和抵御外部風險能力,呈現出平穩向好的態勢。9月25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目前,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超過73%,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結合催生了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業態,帶來了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毋庸置疑,巨大的國內市場、完備的產業鏈條和適應全球標準的品質保障體系等為中國制造打下堅實基礎。盡管在科技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工業經濟運行也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堅持創新發展路徑,繼續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利用好內需潛力,釋放制度優勢,就能將不利變為有利,推動中國制造發展邁上新的平臺。
圖為吉利杭州灣基地的操作工人正在緊張工作。(圖片來源:浙報傳媒/東方IC)
保持定力 增強發展自信心
做任何事情要獲得一定的效果,都需要保持定力,切忌左顧右盼。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制造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制造業擁有較大回旋余地,有韌勁、有能力克服現在遇到的困難,有底氣、有信心化危為機。同時,以創新為驅動,我國工業經濟正呈現出新態勢,向好因素逐步聚集,轉型步伐正在加快。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制造業增長6.7%。在諸多指標中,投資增速是亮點之一。前三季度,制造業投資增長8.7%,比上半年加快1.9個百分點,增速連續6個月加快。這些支撐了工業穩定向好的運行態勢,也表明了企業、產業和社會對我國制造業的良好預期。
實踐證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有效解決我國經濟運行中很多現實難題的一劑良方。其路徑是用改革創新推進結構調整,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進步、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在“立”上下功夫,推動轉型升級和優化制度供給,不僅讓國人用上更好更多的“中國造”,也將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年巍)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精準發力供給端 “降”字做出大文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改變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