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回頭看”即將開始。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進駐期間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集中停工停業停產行為,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部日前專門研究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文件強調,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集中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
一些地方在應對環保督察時,總會有種壓力,更有甚者在督察組進駐期間整日提心吊膽,害怕出個什么差錯。如此狀態絕不應該成為常態。一些地方在督察組進駐期間的“過激”行為,與其說是擔心在“環境保護”這項上“丟了分”,倒不如說是在為一些違規企業制造“煙霧彈”更合適。如果企業都停產了,自然就不排放污染物了,同時也就無法評判其是否違規了。這樣做,又如何能夠具體發現一些實際問題,進而督促企業改善問題?“人為制造”的風平浪靜,本身就有可能存在問題。
督察不是走過場,是帶著政治使命和工作任務的。一些地方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導致環保問題尚未解決,這并不可恥,可恥的是面對問題的“懶于作為”,可恥的是處理問題時的“遮遮掩掩”,可恥的是面對人民群眾的訴求“視而不見”。只有發現確切的環保問題,才能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環境質量,當地的人民群眾才會更幸福。如果督察工作最終“被迫”淪為了走過場,那只能說明,壞的不只是生態環境,地方的政治環境也出了問題。
環保問題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這些問題在發現之前,必然是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的。這就意味著可能有相關領導干部“牽扯”其中。“環保傷疤”被揭開,地方要有承認過錯、承擔責任的勇氣,要有不推諉問題、力求改進的決心。
以江西為例。5月27日,有媒體報道江西省宜豐縣、萬年縣、鉛山縣、景德鎮市部分企業的環保問題后,江西省委書記、省長劉奇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責成省直有關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迅速查清事實,分清責任,依法依規嚴肅追責。劉奇更強調,要全面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對責任落實不到位、弄虛作假的人和事,要嚴肅查處、絕不手軟。“全省各地要虛心接受監督,深刻汲取教訓,堅持舉一反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其實很多時候,一些地方欠缺的可能就是這樣一種態度和立場。環保督察的目的不是為了揪地方的“辮子”,而是為了幫助地方共同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對于地方而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要對環保督察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理解,并切實提高環境保護責任意識。(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網絡評論與傳播中心主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周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