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將信息化貫穿現代化進程始終;在推動產業全面升級、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全球矚目的進展;不僅完成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發展轉變,更是為當前全球性經濟形勢低迷、逆全球化勢力涌動的態勢帶來了全新的動能和希望。
數字經濟的騰飛非一日之功。早在18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極富前瞻性的提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構想。在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還沒有意識到數字力量之前,開始了數字動能的戰略試點。十八年來,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與深化機構改革、數字中國開始在各個領域展現、引領并逐步重構了社會的基礎單元。持續扎實的戰略執行力和領導力,逐步將數字中國的宏偉規劃變成了現實,展現出了面向未來的強勁動力。以數字經濟為例,截至2017年, 我國網民已達7.72億。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占GDP的比重達到32.9%。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屈指可數的數字經濟體。
數字經濟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20至21日的網信工作會上強調,“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國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圍繞建設數字中國,明確了17項發展指標,部署了10項重大任務、16項重點工程。截至2017年底,其中國內信息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數、光纖用戶占寬帶用戶的比率、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貧困村寬帶網絡覆蓋率等4項指標已經提前完成。良好的數字基礎設施,為大數據的高速交互提供了平臺,極大地促進了民生保障和群眾生活的改善,群眾的“獲得感”大大增加。特別是在“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方面。近年來,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老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福利。這為我國數字經濟的下一步飛躍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和群眾基礎。根據IDC預測,2018年中國廣義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市場規模將超過720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1%。此外,到2021年,至少50%的全球GDP將會是數字化的,中國數字經濟比重將達55%。
中國的數字經濟轉型為各國打開了新希望之門。一方面,我國的數字經濟騰飛為“一帶一路”國家帶去了全新的發展動能。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字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受制于自身基礎條件,其中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只能眼睜睜看著全球數字化進程越來越快,處于“干著急”的被動狀態。隨著我國數字產能的急劇提升,數字“一帶一路”的繼續推進,為這些國家送去了進入數字時代的“入場券”。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轉型托起了“金磚國家”新的雙贏新模式。例如在B2B,B2C方面的國際貿易,形成了全球共同經濟增長新亮點。中國的數字經濟模式在俄、印、巴西都已經產生了示范性的影響作用,為帶動金磚國家的數字經濟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加強數字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數字人才緊缺是全球性難題。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的進一步深入,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的缺口日益擴大,主要體現在頂尖數字人才、跨領域復合型數字人才和基礎數據整理技術人才等方面供給不足。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目前各類高校掀起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業建設的熱潮。但是從具體學科課程設置看,主要立足于現有的數字技術,存在過于求新、求實用的問題。當前技術發展及其迅速,這意味著等到學生畢業,他們所學的技術就已經過時了。因此數字人才的培養,要從面向現有技術知識轉向面向未來的發展,要注重夯實學生數學、外語、算法、編程、以及系統架構等基礎能力的訓練。培養數字人才的終身學習能力遠比適應現有生產的技能要求更為重要。(劉玉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