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張國棟認為,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必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提升勞動者技能,不僅有利于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讓更多的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實現其人生價值,更可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發展。會議結合當前存在的問題,做出了7個方面的具體部署。(4月19日《人民日報》)
毫無疑問,這是一條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離不開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從業人員。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既要有先進裝備作基礎,又要有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升作支撐。這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否則,就難免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徒勞無功。
長期以來,我國技能人才隊伍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成效顯著。但也應看到,當前在勞動力市場中,依然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建立并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貫穿學習和職業生涯全過程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并將工匠精神、質量意識融入其中,無疑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提出的多項舉措,涉及企業、高校、社會、政府機構等多方面因素,從多個維度展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技能人才的重視,也意味著這項制度的必要、合理、可行。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必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提升勞動者技能,不僅有利于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讓更多的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實現其人生價值,更可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應當承認,就業難與招工難的問題,依然是橫亙在我國向制造業強國繼續發展的一大難題,也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瓶頸。但是,只要能夠以建立并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為契機,面對實際,知難而進,多措并舉,細化落實,就能有效協調我國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緩解難題,打破瓶頸,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讓工匠精神更好助力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為國計民生帶來新的、看得見的利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繼續加強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讓技術工人更有職業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