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港媒報道,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近日公布《2017年世界人才報告》,中國香港名列全球第十二位,蟬聯亞洲第一,但排名較去年則下跌了3位。對各類研究機構做出的排名雖不必太過較真,但近年來,人才競爭力不足制約香港發展的問題其實已在各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討論。
毫無疑問,香港目前仍然是亞洲地區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自由的經濟環境、良好的法治、健全的公共服務還有多元的社會文化……香港以獨特的優勢成為吸引世界各地青年才俊追逐夢想的樂園。人才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評價發展活力的關鍵指標。當唱衰香港的論調響起時,IMD歷年的人才報告就是最有力的反駁證據。
然而,自由開放的國際大都市香港,近兩年卻被越來越多地貼上了“保守”的標簽,給人才環境蒙上了陰影。金融、服務業等傳統行業依然是吸引人才的主要領域,創科等新經濟領域卻人才緊缺;創業成本高昂,社會資本投入意愿不足,創新人才流失嚴重;社會心態日趨保守,香港完善的社會福利原本是吸引優秀人才落戶的重要籌碼,如今卻成為一些人抵觸外來移民的主要理由——面對新移民,他們關心的不是新移民的潛在貢獻,而是自己可能被稀釋掉的社會福利。
保守的社會氛圍與香港開放包容的城市定位格格不入,也成為影響香港人才環境的負面變量。香港發達的高等教育和先進的科研水平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越環境,但過于保守的社會文化卻影響了人才形成的多元化,進而妨礙經濟結構的多元化。這種局面反過來又助長社會保守氛圍。十幾年前,香港有識之士已然認識到了這種風險。從2003年起,港府相繼放寬“一般就業政策”,推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香港社會發展稀缺的人才。2015年更是要“才”不要“財”,叫停已實施近12年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表明著眼香港長遠發展的決心。
特區政府的積極作為打開了香港發展些許新的氣象。經過一系列人才引進和項目資助,原本嚴峻的創業生態明顯好轉。香港現已擁有近2000家初創企業,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之一。但政策性的努力只能是刨坑育苗,能不能枝繁葉茂還得有賴于社會各界澆水施肥,推動總體環境的改善。譬如,家長和學校能不能擺脫對金融、法律等傳統行業的過度偏好,更多引導學生在專業和職業選擇上遵從興趣;企業能不能跳出對短期利潤的追逐,敢下大本錢引才、養才、留才;輿論能不能矯正走向極端的所謂“本土思潮”,營造平和包容的社會環境……
當阿爾法狗打敗柯潔時,許多人預感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即將來臨。美國在極力鞏固其創新中心地位、歐洲發起了規模龐大的工業4.0計劃、內地各城市也在圍繞“中國智造”搶灘登陸,以創新型人才為重點的全球人才爭奪戰日趨激烈。香港雖有先天優勢,起步卻稍晚,在人才競爭上已然慢一拍,香港各界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