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好家風,才能正國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風,“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里,國人在出游的同時不忘傳統文化教育、家風傳承教育,家風游成為這個黃金周旅游市場的一大亮點。(10月9日《人民日報》)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歷來講究修身養性、家風傳承和家國情懷的關系。曾子殺彘,示兒不欺;孟母三遷,斷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古往今來,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對人格操守的塑造、志向品行的培養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注重良好家風的培育和養成,延續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譜系。
“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家風,猶如家庭成員的精神紐帶,是道德品質的世代積累,是嘉言懿行的代際沉淀,更是家庭成員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點。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淳正家風、弘揚家風,無疑是黨風向好、社風向善的最好催化劑。國慶是國的節日,中秋是家的節日,家是濃縮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家與國的節日相連,這種美妙的巧合,給予了我們更多的是家國情懷。所以,出游不忘傳統文化教育、家風傳承教育,確實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國早就有“人貴不過三輩”之說,之所以貴不過三輩,是因為有的人發了財或做了官,有權或有錢之后,便放棄了對自身修養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以為是,為所欲為,驕橫拔扈,自視高人一等。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兒孫由于沒受到他創業時的精神的熏陶,倒是學會了他對權力或財富的享受。在這樣的家庭里,“人貴不過三輩”當屬自然現象。
培育和傳承好家風,身體力行是最有效方式。在這方面,老一輩革命家始終是身體力行、作出表率。“來這里,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周總理給后人留下的優良家風家規。”專程帶孩子來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故居的游客萬先生這樣介紹。每逢假期,許多人會領著孩子來到這里,接受家風熏陶。最吸引眼球的是,江蘇南通海安縣南莫鎮,享有“江海文明源頭”的“千年古鎮”美譽,近年來開展“慈言善德美家風”實踐活動,傳承古鎮的深厚文化內涵。與此類似的是,廣西南寧開設家風館,傳播優良家風;福建閩侯縣福田村建設“四知文化廣場”,打造家風家教示范基地品牌,帶旺了村里的旅游業……因為,在這些景點,既能了解傳統文化,又能感受傳統習俗。家風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
曾有國外專家探討,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國文明綿延至今?結論是“可能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風旅游的興起,無疑就是最好的標注,代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家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浸潤道德土壤、凈化社會風氣,增強民族自信,涵養出中國人的精氣神。這樣,好家風,就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從而促進形成好的黨風、好的政風,建設更好的國家。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