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國慶,又逢中秋。2017年“十一”黃金周“雙節喜相逢”,打造出長達8天的“超級假日”。國家旅游局預計,8天長假國內旅游人數將達7.1億人次,同比增長10%;國內旅游收入5900億元,增長12.2%。黃金周也引發出境游高峰。(10月8日北京晨報)
國內旅游人數將達7.1億人次、很多熱門景點人頭攢動。有媒體曾經打比喻說,比整個歐盟還要多的人在各地晃蕩(旅游),令人驚嘆的數據背后是了不起的進步。
中國“超級假日”引發世界關注。從日本、英國商場掛出的“迎中秋慶國慶”橫幅到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推出的特色產品和優惠措施,國慶假期成了“全球黃金周”,出境游客預計超600萬人次,伴隨中國游客“走出去”的步伐,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的影響力進一步顯現,與此同時,中國移動支付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接受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境外機場、免稅店和商鋪與去年相比大幅增加,學說中國話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中國“假日經濟”的巨大利益以及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已經隨著國人的進步輻射到更廣更遠的地方。
旅游二字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含義豐富!奥谩笔锹眯,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游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游。中國經濟學家于光遠1985年對旅游的定義為,旅游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簡而言之,現代旅游是人們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平之上的精神生活方式。不難想象,一個貧困、落后、混亂的社會,人們是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情去追求這種較高層次享受的,而在中國,不同群體人群已然呈現出重品質求差異的多樣化旅游需求,利用長假去看一看世界已經成為中國旅行者心中的情懷和潮流。因此,步步高漲的旅游大數據折射出現代中國人的經濟能力、精神需求,也是國強民富、國泰民安的最佳詮釋。
旅游數據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像儀。這個超長黃金周各大景點不變的依然是人山人海,例如西湖斷橋邊游客眾多,網絡信號都被“擠”斷了……但卻鮮少負面新聞發生。游客們多而不亂,大家變得越來越文明寬容,少了吵嚷爭執多了禮貌謙讓,少了吐槽抱怨多了理性成熟,中國游客文明友善的國際形象正在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旅游是國計民生的重要剖面。這個超長黃金周,國內旅游收入5900億元,增長12.2%。旅游消費對社會消費的貢獻比重日益加大,旅游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而旅游大數據背后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民生各方面的強有力支撐。除此之外,國家形象、民族地位及文化自信等“軟實力”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我們要在此良好基礎上,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加強誠信宣傳,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嚴厲打擊欺客宰客、坐地漲價、不文明旅游等行為,每個中國游客都投身于文明旅游的潮流中去,各方共同努力,講好中國的旅游故事,促進中國旅游業持續增長。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