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行業穩定健康發展,首要的任務是重新認識金融的本質,厘清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近日,據銀監會透露,今年1月至6月,在各級銀監部門公開的1334張罰單中,涉及村鎮銀行的罰單有131張,罰沒金額超過2500萬元。村鎮銀行被罰名目各異,其中利用自身業務資質在票據大案中充當“二傳手”的案例為數不少,個別案例涉案金額較大。村鎮銀行自2007年成立以來,發展已頗具規模,對改善“三農”、小微企業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部分村鎮銀行管理混亂、違規經營積累的風險隱患必須引起警惕、加強監管。
本應耕耘田間地頭的村鎮銀行中,竟然有個別機構參與倒賣票據,這是部分金融領域“脫實向虛”、金融機構內控薄弱和金融監管亟待加強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金融體系中的資金并沒有全部流向嗷嗷待哺的企業,而是有相當數量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上演以錢玩錢的資本游戲。其中,有些金融機構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行業穩定健康發展,首要的任務是重新認識金融的本質,厘清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在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金融工作提出四項重要原則,其中第一項就是要求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應當說,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金融服務需要,才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原動力。舍棄這一根本,金融行業必將是無本之木,或許能夠茂盛一時,但終歸難以保持長久繁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金融機構具有脆弱性,金融風險具有傳染性,金融行業具有外部性,這些特點決定了金融行業需要非常嚴格的監管。一家注冊資本僅有3000萬元的村鎮銀行,可以牽涉到案值達到9億元的票據大案;一個小小的銀行分理處,可以制造出數額高達幾十億元的銀行理財“飛單”;一款簡單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背后可能牽涉虛假貸款合同,坑害萬千中小投資者;一枚漏洞百出的“蘿卜章”,可能危害銀行間債券市場多年來積累的信用……凡此種種,充分說明加強金融監管的必要、改善金融監管的緊迫。
實際上,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的要求提了好多年,之所以還要繼續強調預防金融風險,一個重要原因是個別金融子行業的監管措施沒有執行到位,各個金融子行業之間的監管協作沒有落到實處。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市場多次出現保險資金爭奪上市公司股權的案例,反映出部分穿越于保險和證券兩個市場的金融業從業者沒有得到有效的協調監管。從這個意義上講,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通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加強和提升,可以有效防止九龍治水、各自為戰,避免監管不足或監管過度,能夠更好應對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有序引導資本服務實體經濟。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各級金融管理部門必須明確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加強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推進監管統籌互聯。惟其如此,才能做好新常態下的金融工作,迎來金融行業健康大發展。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