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的慈善便民橋在拆掉支撐橋的土方后2小時轟然垮塌!6月26日,丹鳳縣資峪溝村這起事故讓群眾不得不懷疑橋是豆腐渣工程。(6月29日 澎湃新聞網)
便民橋本是為了方便群眾通行而修建,卻不料還未正式投入使用就已經垮塌,或許,村民們該慶幸,如果投入使用帶來的后果將不可估量。悲劇雖未上演,卻讓人不寒而栗,一件利民為民的惠民工程,為何一夕之間成了擾民鬧心的豆腐渣工程,這便民橋為何如此“短命”?
悲劇險些釀成,便民橋瞬間倒塌的背后,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災或是人禍。包工頭劉某稱橋塌是因為前段時間降雨,導致橋體垮塌,這是意外。包工頭的“天災說”讓人不禁疑惑,如果一座供人和車輛長期通行的橋梁竟然連降雨都無法抵御,后期又如何讓村民放心通行?包工頭的“天災說”不攻自破。村民代表何玉民作為現場工程監管之一認為事故源于修橋時用料不足,材料不對,一車3000元的片石被換成了一車1200元的鵝卵石。何玉民的“人為”說,直指施工方,認為是施工方的偷工減料才導致便民橋如此不堪一擊。
誠然,很多時候,我們把矛盾指向了施工方,認為是施工方的財迷心竅導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現。的確,這起橋塌事故中,施工方有逃不掉的干系,但是,又是誰給了這些施工者膽大妄為的底氣?是誰讓他們敢于無視橋梁質量,無視社會責任,而一心為財。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就在于監管部門的責任缺位。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沒有質量保障的工程,就算僥幸過關,也潛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樓歪歪”和“橋塌塌”事故,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施工過程中的種種腐敗,更是質量監督上的責任坍塌。橋塌事故的背后,慈善協會副會長認為橋是財政出資,實施主體是村上,應該他們監管;財務管理局局長又認為是由慈善協會組織實施,負責監管;村主任稱修橋的事情村上基本上沒參與;民政局局長更是聲稱沒有聽說過慈善便民橋項目。不難發現,多方的監管空白和相互推諉,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施工方的“肆無忌憚”。
其實,不論是村上還是慈善協會,抑或是財政局、民政局,如果有任何一方能夠及時跟上,開工前能把好施工方的入口關,施工進程中能把好工程的質量關,修好2小時就倒的“笑話”是不是就可以少一些。值得慶幸的是,這次的便民橋未出事端,結果不過是重新修建一遍,相關部門出來解釋一番就能得過且過,但若要真出了事故,就不是一兩句話能把責任推卸得了的。
在頻頻上演的豆腐渣工程面前,相關監管部門不能再沉默了,當務之急,就是要明確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形成監管合力。只要干任何事都能堅持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一切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就能掃清障礙,真正打通為民惠民“最后一公里”。
(責任編輯:李焱)